根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了解一下敖鲁古雅第一个女硕士研究生,呼
TUhjnbcbe - 2021/3/3 16:04:00

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敖鲁古雅河畔,

生活着鄂温克族的一个神秘支系——

使鹿鄂温克人。

在呼院,

就有一位老师,

来自于这个民族,

今天,

我们就来说一说她的故事~

接受内蒙古电视台采访视频

使鹿鄂温克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使鹿鄂温克人是鄂温克族的一支。

约在公元19世纪初,使鹿鄂温克多人从勒拿河北雅库特地区的鄂列涅克等地出发,不断迁徙达到我国境内。

解放后,这个民族历经三次大定居活动,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现今定居在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人口不足人,在十几个驯鹿放牧点饲养着一千头驯鹿。

妞日卡(龚宇)

鄂温克族

民俗学硕士

现就职于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处,同时在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及文学院承担《三少民族历史文化专题》《民俗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现任内蒙古鄂温克族研究会副秘书长,海拉尔区鄂温克族研究会秘书长,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民族文艺家曲艺家协会秘书长、根河市文化顾问等。

她的名字叫龚宇,她还有一个美丽的鄂温克名字——妞日卡。

她与鄂温克族的缘分

妞日卡的妈妈是在林子里长大的使鹿鄂温克人,上世纪80年代同来自四川的爸爸相识结婚,婚后他们迎来第一个孩子,爸爸给她起了汉语名字——龚宇。

妈妈认为她身上流着鄂温克人的血,要有属于鄂温克的名字,所以请了德高望重的部落长玛利亚·索为她起了一个鄂温克名字——妞日卡。

小的时候,她与家人一起过着与驯鹿为伴的生活。她成长在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的家庭里,鄂温克族人的热情、勇敢流淌在她的血液里,鄂温克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在她的成长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欢度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瑟宾节合影

小时候,她经常看到外面的人走进部落,拍摄关于鄂温克民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等,她当时就想“他们可以拍,那我为什么不能自己拍?”到年,妞日卡家有了第一台照相机,她就将镜头转向周围的驯鹿人,记录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

妞日卡的婚礼

镜头下的鄂温克人生动、鲜活,她到现在仍记得自己拍的第一张照片,照片的主人公是部落长玛利亚·索老人。

玛利亚·索老人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信仰,她不仅想着部落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头驯鹿,她还在想着怎样把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给下一代。她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妞日卡,让妞日卡明白,有些责任,义不容辞。

妞日卡与玛利亚·索老人

从第一张照片拍摄开始,妞日卡真正记录起使鹿鄂温克人的生活,之后还举行了个人摄影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拍摄的图片,认识了鄂温克人和鄂温克人的文化。

照片传播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她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传播鄂温克民族的文化。

她开启使鹿鄂温克文化的“秘密“

1年,她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之后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作为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走出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她肩上的压力更大了,使命感更强了,她迫切的想要为自己的民族做些什么。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定下了未来方向,立志要专门从事民族文化研究。毕业后的妞日卡进入到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工作,进而正式进入了民族文化研究的大门。

妞日卡与鄂温克族著名作家学者乌热尔图等合影

即使参加工作后,妞日卡也从未停下探寻的脚步,她一直致力于鄂温克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与传承、保护。由于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历史文化依靠口耳相传至今,对于鄂温克族族文化的研究就需要依靠大量的采访调查来获取,研究的难度也相对比较大。

每一个寒假和暑假,她不是埋头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是深入呼伦贝尔地区各个民族乡村,探访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人,与他们深入沟通交流,短短时间里,就采访了近百人,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妞日卡与鄂伦春族歌唱家曲云和白炎

为调查俄罗斯的驯鹿民俗文化,她怀着身孕深入条件异常艰苦的泰加森林,驱车在陡峭崎岖山路行驶两个多小时,又翻山越岭行走三个小时,达到驯鹿放牧点参与调查。

近一个月的调查终于结束,可她还有工作任务需要完成,在一次工作时她的羊水破裂,在医院住了两天后孩子降生下来,由于早产使得孩子的各项指标都不正常,医院的保温箱内住了二十多天才回到家,这也是她作为母亲对孩子最大的愧疚。

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因为自己的努力,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鄂温克这个民族,所有的付出就都是值得的。

采访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乡长涂伶俐

近年来,国家对于使鹿鄂温克族群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保障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也使得妞日卡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她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十几篇有关驯鹿文化的论文,拍摄了上万张图片,及二十万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提出的“驯鹿民俗文化是鄂温克民族的核心文化,对驯鹿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对环北极圈的深入研究”这个结论,获得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良好评价。

年,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俄鄂温克族驯鹿民俗文化比较研究”,从民俗学视角把她自己熟悉的中国驯鹿文化与俄罗斯驯鹿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为她的民族文化研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她出版了中英文图文并茂的口述史《驯鹿人的故事》,她的母亲——一位中国驯鹿人,在妞日卡书中为女儿写下了这样序言:“我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过,有一天会在女儿的书中写点什么,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这也许是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7年12月份,我做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手术,今年我还要再做一次手术,从小多病的我不敢奢求什么,但最近在我的梦里总会回到小时候的森林,因此我打算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去森林里看看,并希望有机会在那里一直生活下去,因为我本属于那里......”朴实的话语、平凡的内心,却能感受到鄂温克人对山林难以掩饰的真情。

参加内蒙古鄂温克族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与此同时,她积极参与地方*府、民间组织的关于三少民族文化保护的活动,如参编根河市*府《使鹿鄂温克语读本》和鄂温克旗*府《鄂温克服饰》等。

她积极参加各大学术会议,如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五届国际驯鹿养殖者大会、鄂温克族文化发展座谈会等,提交论文并进行交流发言。

她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多所高校的三少民族文化第二课堂,指导香港理工大学组织的“使鹿鄂温克口述史”活动,并参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制作的“驯鹿鄂温克族社会文化变迁”一片的拍摄工作。

年作为香港理工大学的使鹿鄂温克人口述史调查活动指导老师与学生合影

民族文化研究的道路如此艰难,她却从未想过放弃,她知道自己身上还有民族的使命需要去完成。

研究成果

年出版中英文图文并茂口述史《驯鹿人的故事》(线装出版社,10万字,张图片)。

所撰写家族口述史《MyHomeland》收录在由挪威和平研究出资出版的《RECLAIMINGTHEFOREST》中。

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北方新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画报》、《满语研究》等报刊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和论文《敖鲁古雅的回忆》、《守护山林的主人》、《我的鄂温克》、《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调研》、《追寻驯鹿足迹的鄂温克人》、《使鹿鄂温克传统服饰与传承保护》、《中俄鄂温克族的原始信仰》等二十余篇。

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俄鄂温克驯鹿民俗文化比较研究》,良好结题。

年主持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少民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鄂温克语使用现状调查报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调研”项目、中国社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抢救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少民族自治旗近70年经济文化变迁”。

年,摄影作品“鄂温克驯鹿习俗”获得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比赛”一等奖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获得两次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一次学校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等各类奖励。

她让民族文化走近青年一代

妞日卡说:“研究民族文化是为了传承文化,不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作为一名老师,她将民族文化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青年学子,让他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妞日卡在呼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还承担《三少民族历史文化专题》《民俗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把自己的科研融入课堂教学中。

妞日卡将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喜欢三少民族的各专业学生。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她就将教案进行细致修改,打算正式出版以供学生学习。

她在校内外还举行相关研究讲座十几场,如“讲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中俄鄂温克驯鹿民俗文化比较研究”、“三少民族服饰文化”。

妞日卡在第一届鄂温克族青年论坛上发言

每个学期妞日卡都要开展民族学的相关讲座,她一遍遍为同学们讲授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故事,让其他民族的同学们有机会了解这些少数民族,激发大家了解并且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不久之后,她的一本关于鄂温克桦树皮文化的著作即将问世。

如果说,是关于民族文化的梦想,让妞日卡在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一直追寻,不如说,更是一种责任,让她能够有更大的勇气,去了解北方民族文化,唤醒历史文化的记忆。

各民族的绚烂文化

正如一刻耀眼的明珠

它等待我们青年一代

拂去它表面的尘埃

让它的光亮照亮世界

呼院作为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

愿民族之花永远绽放

图文来源:龚宇

本期编辑:李靖雷思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一下敖鲁古雅第一个女硕士研究生,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