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乃林镇组织观看北疆
TUhjnbcbe - 2021/2/3 9:53:00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90622/7238516.html
          

——回忆四川人在达赖沟林场的故事

今年夏天,一次在根河火车站邂逅遇见了达赖沟的老乡肖永刚,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个阳光男孩,公平的岁月让他现在已成为四十几岁的人了。他亲切的跟我说:杨哥,你在网上写的那篇回忆达赖沟抬大木头的文章,里面的那些人和事我爸爸都是记忆犹新,他躺在床上我念给他听,可高兴呢!不停地咯咯笑,还连声称赞说:“对、对,都是真事儿”!

肖永刚还让我以后多写些这方面的文章,既是对达赖沟往事的回忆,让更多的人了解达赖沟的历史,也能让老一辈们孤独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乐趣。

肖永刚的父亲肖前明是四川人,属于年从部队转业投身林区开发建设的那一代老前辈。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八十岁的他能够躺在病榻上亲耳聆听我写的文章,是网络时代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感情。遗憾的是,和他先后满怀激情来到达赖沟的四川人有许多已经驾鹤西游,没能享受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

达赖沟林场的四川人中许多曾经是我父亲的朋友,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退休后我参加工作,我又和他们一起共过事。做为我这承前启后的一代,有条件甚至是有责任写一写四川人在达赖沟为林区开发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还有他们那种为人正直本份、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尚品德。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巴蜀文化在小小的山场里融入和交流,给小小的林场带来了别一样的团结、和谐,繁荣与兴旺。

虽说是一个小小的山场,一些平平常常的四川人,但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大兴安岭是真山真水,我要讲的是真人真事。

我的故事就要从达赖沟和四川人讲起喽…

一他们是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才从巴蜀大地来到大兴安岭的

年,金河林业局建局的第二年,有一批转业*人统一分配到林区。

当时新中国成立刚刚十年,百业待兴。中国人民解放*在结束 和剿匪斗争后,相当一部分部队官兵转业到地方,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

来到东北的那批转业兵属于46*师,他们有的去黑龙江农垦局开发北大荒,有的到萨尔图开发大庆油田,还有的分配到牙克石林管局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据说仅牙林线(指的是牙克石林区)就6万人,如此重兵投入到林区是因为国家当时急需木材,为了适应木材生产需要,林区要建立完整配套的社会体系。这6万人除了强化林业生产力量外,还有的充实到铁路、地方,以及林区的行*执法部门和社会服务行业。

这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开进了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他们当中多数是四川人,也有湖北、河南、安徽藉的。仅达赖沟这个小小的林场就分配来几十人。当时他们身着**装,讲的都是让人难以听懂的四川话,所以当地人有的叫他们这些转业兵是“*皮子”,也有的东北人叫他们四川人是“四川锤子”!

在战争年代,四川兵自古以来就有着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听从指挥、作风顽强的美誉。在和平年代,四川人依然保持和发扬了他们的光荣传统。

刚来林区时他们正值风华正茂,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毫无怨言的服从分配,没有被困难所征服,因为他们都是火红的青春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充满着开发建设大森林的激情。他们当中有的是共产*员,自觉地发挥着先锋和模范作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基本都有四川人,有的工作又表现突出很快就被提拔了干部。

在当时他们大多数没有结婚,后来成家立业,在达赖沟林场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从此巴蜀文化也融入了北疆林区,所以说林区文化的形成囊括了祖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生活居住在同一个林场,不同的民俗和文化渐渐地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四川胡同在达赖沟凸显着巴蜀文化

我家的南面是一栋木刻楞房,最早居住的十来户基本都是四川的。这栋房盖得挺早的,好像是年就有这栋房,矮矮的,每户面积也只有20平米,屋子里光线暗淡。住的那几户四川的还能回忆起来,有谢玉凯、唐有光他俩都是开汽车的;还有电焊工刘凯地,锻工孙传明,在山场开拖拉机的闫启凤、明泽发,赶马车的何绪多等,其他的我就记不太清了。这栋房的院落前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路,这条路来来往往的四川人居多,远远的就会听见那婉转悠长的四川方言语调。他们的迁入,使得边远僻静的山场不再寂寞,当人们进入这条胡同时就好像到了四川省境内,所以林场老百姓习惯地把这里叫做“四川胡同”。

他们大都是从小生活在四川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德阳、绵阳的比较多。背箩筐是他们的强项,每家都有几个从家乡带来的竹子编制的箩筐,买菜还是上山采蘑菇都用竹筐背,还有专门用来背小孩的竹筐,编制得很精致,小孩坐在里面特别舒适。宋祖英唱的那首《小背篓》大概就是它吧,是母亲背上的“摇篮”,妇女们背着孩子做饭、洗衣服,有的甚至背着孩子出去逛街、串门、办事都不耽误。

由于他们是来到林区后才成家,所以他们的后代都是出生在林区,刚出生的孩子们牙牙学语时就是受父母影响,说话也都是地道的四川味,直到上学才开始学普通话。“四川胡同”里的住户有了孩子后人口增多,20平米的房子明显住不下,陆陆续续搬迁出了“四川胡同”调换到稍大一点的住房。这个“四川胡同”慢慢地就成了达赖沟林场的历史和文化。

三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

都是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工作不讲条件,也不怎么计较个人得失,都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肖前明来到达赖沟时只有二十几岁,是最早就当干部的,因为他曾经学过兽医,所以来到达赖沟最初在车(马)房子当兽医兼管理员。那时我父亲在车(马)房子是饲养员,他们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年我参加工作在贮木场检尺时,我俩曾是一个小组,休班时我俩去大河沿捞鱼,他那时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脱光了衣服跳进水里时那个快乐劲简直就是一个老顽童。年我调回达赖沟林场任生产主任时他是安全技术员,他工作认真,办事谨慎,支持和维护我的工作,使得我们合作期间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生产伤亡事故。

年我从山东回金河去看望他,我们一起回首往事无比的开心快乐。如今他患有脑血栓,生活难以自理。

林场里那些四川的*员干部都是不善花言巧语,更不会阳奉阴违,这大概就是四川人的性格所在吧!郑瑞坤、康坯元、徐祥成都是四川籍的基层*支部书记。虽然文化不高,更谈不上什么理论水平,但他们办事认真,联系群众,执行*的方针*策不走样,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们都是我们*的好*员、好干部!

我接触比较多的是郑瑞坤,早期就是林场的行*管理员,负责后勤工作,还有职工生活中吃喝拉撒睡的那些事儿,他对待工作满腔热忱。后来当知青队、小工队指导员。年1月,我在第一小工队蹲点,郑瑞坤是这个工队的指导员(*支部书记)。冬季正是木材生产的*金季节,莽莽的群山被皑皑的白雪覆盖,寒潮冷雾笼罩着小工队的院落,轰隆隆的油锯拖拉机声回荡在山谷之间。白天,我协助他抓生产,晚上工人们收工后我俩在队部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直到发电机停止发电后,点上蜡烛还要聊到下半夜。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我只有二十几岁,我俩是有代沟的,但性格很合得来。他提出想要调到山下找一个适合他的单位,我当时是达赖沟派出所所长、林场*总支委员。时隔两个月林场总之委员会研究调整干部,我把他的要求提交到会上,会议决定他到林场学校任*支部书记。当我把这消息告诉他时,他却犹豫地说,我这个大老粗和知识分子在一起能行吗!我与他说,配合校长工作,维护班子团结,关心教师生活一定没问题的。果然他在学校期间工作得心应手,直到退休,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达赖沟林场四川人中职务最高的算是吴光明了,他也是年的转业兵,最早在金林林场,从一名工人到小工队长,再到林场副主任、主任,一步步走到领导岗位上。年春天从金林林场调到达赖沟任林场任副主任。那时我们只是认识,没有什么接触,他调到达赖沟时我在派出所工作,我俩第一次见面是在值班室,他主动从衣兜里掏出一支香烟递给我,还亲切的叫了一声“建华”!一下拉近了我俩的距离,从那以后我对他敬重而又不拘谨。那年冬天,我家眼看着就没有烧柴了,这时我又要去金河开会,恰好在金河招待所遇见了吴光明主任,我告诉他说:“我家的烧柴只够烧三天的了!”他笑了笑说:“我回去马上给你解决。”吴光明给我的印象是办事侃快,从不拖泥带水。到后来调到秀山林场主任,从秀山林场又调到牛耳河小学书记,最后在中心苗圃书记退休。由于性情耿直,又不善于讨好上司,在职期间两袖清风,没有为儿女们安排称心如意的工作。吴光明现在根河居住,一次我俩电话相约在街上聊了一会儿,虽已是八十多岁,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而且情绪乐观。

四他们在生产各条战线上的

工人都是积极肯干技术过硬

四川人中有许多在不同的生产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且又是技术精湛的好工人。他们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山场,也有的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林区。

把年轻的生命献给林业生产的明泽发,是个在山场开拖拉机的集材工人,眼看着就要考取拖拉机驾照,然后可以单独驾车集材,干计件还能多挣钱。当他努力实现着自己工作和家庭梦想的时候,在生产中不幸被一颗无情的树木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这个事件发生在年,可惜那年他只有三十几岁!

还有集采能手朱广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小工队开拖拉机集采战线上的佼佼者。无论是出勤率、机械完好率还是年产量,以及伐区作业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只可惜,正当他豪情万丈,在集采战线上大显身手之时,无情的病魔让他英年早逝。

各个技术岗位上的四川人都是工作上兢兢业业,技术上精益求精。汽车司机谢玉凯、唐友光,电工胡兴华,锻工孙传明等许许多多的技术工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技术过硬,而且顾全大局,服务和服从生产建设需要。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谢玉凯从四川胡同搬到我家隔壁,我们两家住了八年邻居。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部队入的*,算是老资格了。开汽车时起五更爬半夜的运输木材,“文革”时期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被纳入林场工代会做领导工作,因为没文化不久又回到了工人岗位。只是嗜酒成瘾,家里孩子多生活捉襟见肘,馋酒了就来我家与我父亲边喝边聊,两杯酒下肚,开始讲述他从小受苦,家里没钱读书,后来当兵入伍,在部队里才学会写“言、身、寸”(谢字)。他从工代会下来后没有车开了,领导答应等来新车给他,结果来两台新车都没轮上他。可算给了他一台新车是个油罐车,别的司机都不要才给他。甭说亲戚朋友借不上光,就是自己家拉烧柴还得求人。领导为了安慰他说:这是“特种车”,你是共产*员对你信任…他心里窝囊也不和领导辨论,偶尔喝醉酒才发泄愤懑。可见谢玉凯是一个老实本分、又不会来事的人。

唐友光平日里少言寡欲,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在工作中入的*。在我当生产主任期间,他开一辆燕牌小型客货车,是生产指挥车。这种车型不怎么适应林区高寒气候,如果早上6点出车他5点种就得去车库发动车,用热水循环几次才可以发动着火,以保证按时上山组织生产,可见他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共产*员胡兴华曾经在长春专门学习过电工理论,又经过名师传授,平时刻苦专研,所以他的电工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可谓首屈一指了。在负责贮木场生产动力用电的技术维护与保养期间,从没有因为电力设备故障影响过生产。有一次他正在*员学习班参加学习,电动绞盘机发生故障影响了装火车,他听说后立即回到工作岗位上抓紧抢修,修复后又回到学习班学习。

锻工孙传明虽然好喝酒,但打铁的技术是敢于较真的,在木材生产大忙季节为了保证生产正常,时常加班加点加工零部件,虽然脾气不好,但工作中从没有怨言。

以上说的这些人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我们。不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在职工群众中是有口皆碑的。

还有许许多多在林场基层一线和后勤服务行业默默无闻工作的四川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川人不仅能吃苦,而且有顽强的毅力,擅长走路传为佳话。简直就是“神行太保”。这可能与他们从小生活在巴山楚水有关,加之他们都是*人出身。

有一个叫文起富的四川人,长得五大三粗,都叫他“大老文”,是小工队的装车工。有一年小工队在五支线A线生产作业,离达赖沟林场22公里,林场离金河还有19公里,加在一起40多公里。一次,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了,在工棚里喊了一声“我上金河,你们有事吗?”正熟睡的工人们有的被他喊醒问:“没有车怎么去呀?”大老文说“走着去!”有的工人睡得朦朦胧胧嘴里嘟哝着:“竟他妈的扯淡”!

——深夜已经很晚了大老文从金河回到了工队,来回徒步去了一趟金河还买了一些东西。大家感到很了不起,算了一下一天他往返80多公里,也就是华里!可见四川人的吃苦精神是无人可比的。这件事在当时林场一时传为佳话,现在讲起来好像是神话故事。因为现代人没有这种精神,甭说一天走里路,就是17里谁也不会去走的哇。

五山水有情人间有爱舍不去剪不断

四川盛产名酒,四川名人辈出,四川更有壮丽的名山大川。

四川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四川佳酿名扬四海,香飘万里。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绵竹剑南春等美酒都是久负盛名。

古往今来,四川的名人不胜枚举。唐代诗人李白、堪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新中国开国元勋中的十大元帅就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还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们都是四川人。

我崇拜四川人不仅仅四川多名人,我更崇拜那些普普通通的四川人,那些曾经在我身边历历在目的四川人的身影。

年,我去成都开会,体验了四川这一天府之国的民俗文化,领略了那里的风情风光。尤其是九寨沟的水让我浮想联翩…

林区的那些四川人就好比九寨沟那清澈透明的水,涌出山泉,流过石板,绕过丛林,跳跃山涧,汇入岷江,奔向波涛汹涌的长江。

他们少小离家,当兵入伍,立志报效祖国。把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林区开发建设,他们的故事在林区传颂,他们的精神也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由于我的社会资历肤浅,接触的范围有限。所讲述的四川人在达赖沟的故事,只能是窥见一斑而已。但回放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讴歌了无数曾经为林区发展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前辈们。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达赖沟林场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前辈们的身影也渐渐地成为了我们的记忆。回忆是怀念,更是敬仰…

南山防火楼上拍摄达赖沟全景

金河的夏天

重要▍以下没有原始档案的人员注意了!!!

围观牛耳河▍金河局全力会战“塔里亚文化广场”

我这可不是诚心馋你哦...

        

图文/杨建华

编辑/清清水

    

家乡小镇金河jinhe

杨建华

赞赏是心情

TUhjnbcbe - 2021/2/3 9:53:00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为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先进典型教育,10月12日上午,乃林镇组织全体*员干部观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北疆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9名讲述人以感人至深的话语向听众描述了7位英模对*忠诚、信念坚定的*治品格;恪尽职守、担当有为的精神风貌;无限赤诚、默默奉献的为民情怀;淡泊名利、怀德自重的崇高境界。全体*员认真聆听北疆英模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深切感悟北疆英模的高尚人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英模事迹

青春报国,白首为民的老战士——任明德

侦察行动不辱使命,以少胜多屡立奇功,他在战场的英雄气概让人热血沸腾。陋巷奉献不求回报,义务宣讲发光发热,他在地方的为民情怀令人心生敬佩。不幸因病去世后,上万人自发送别,一座城送别一个人的场景让人动容。

他是老兵任明德。参加革命72年来,他用热血和热情诠释着自己火热的赤子初心,彰显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在内蒙古科尔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我要对得起*,对得起麦新同志!”

年2月,《大刀进行曲》创作者、人民音乐家麦新跟随组织来到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次年2月,他担任开鲁县委宣传部部长,负责为他站岗的民兵就是任明德。在麦新影响下,任明德走上革命道路。麦新不幸牺牲后,任明德万分悲痛,毅然报名参*,“我要对得起*,对得起麦新同志!”

入伍后,任明德在一线勇敢战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年10月,锦州战役打响,他率队侦察地形时被敌人发现,一番激烈战斗回到指挥所后,战友发现他身上有14个枪眼,原来他身中7枪,枪枪洞穿。

年7月,朝鲜战场金城反击战前,他率5人侦察小分队深入美*阵地,三天三夜排除30余颗地雷,剪掉4道铁丝网,摸清了美*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为打好这场反击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次行动,1位战友牺牲,任明德和3位战友负重伤。

任明德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完成了很多极具传奇色彩的任务。年初,解放天津战斗中,他率领的侦察小组与一群国民**遭遇。任明德当机立断,利用夜色掩护占据有利地形,使用长短枪一齐射击并喊话,给敌人造成被包围的错觉,最终俘敌48名。

年,西藏平叛战斗中,他率领20多人的侦察分队侦察敌情时被叛匪余人包围。敌我力量悬殊,情况危急,他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率小分队拼死抵抗11个小时,一直坚持到兄弟部队增援赶到。

任明德先后参与百余次战斗,身上留下20多处枪伤,被授予“爱兵模范”“战斗标兵”等荣誉称号。年10月1日,他作为解放*英模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我是*员,不能光想着自己。”

在战场上,任明德是条汉子。在对待名利地位上,他更是展现出一位共产*员的胸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部队南下时,组织决定提拔他当连队副指导员,但他找到团领导坦诚地说:“我文化程度不高,很难胜任。我宁可不当这个官,也不能让*的事业受影响。”

年,组织决定把任明德从侦察排长提拔为副连长。此时,恰逢部队入朝作战,侦察任务艰巨。他主动找领导说:“大敌当前,还是要完成主要任务,当副连长的事等打完仗再说吧。”

部队调到河南后,由于后勤保障任务的需要,任明德由副团职干部降为正营职干部使用。但他二话没说,立即走马上任,工作也干得风风火火。

年,一场车祸导致任明德3节腰脊椎断裂,半身偏瘫,不得不回到地方。但他始终保持低调,从来没有为自己家的事向组织张过口。

任明德从来不以功臣自居,*府按规定给他配了车,可他一次也不用。要给他房子,他拒绝了。有人说,房子可以给儿子。他却说,不能给国家和组织添麻烦,他们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对于儿女的前程,任明德只有一句话:“凭本事吃饭,别指望我。”他的三个儿子从部队转业回来,都当了工人。女儿下岗后靠打零工生活。

任家祖孙四代,6名男丁当过兵。他最疼爱的孙子任建彬复员后,被分配到离家多公里的白音花煤矿。当地寒冷荒凉,妻子马桂兰央求老伴,“你找找人吧,换个地方,别让孙子去受罪了!”“找啥人啊?这个也找那个也找,让*府咋办?得让他锻炼锻炼,真正的男子汉凭本事闯天下!”

其实,任明德心里也酸酸的。二儿子任国栋说:“有一次全家人吃饭,父亲举着酒杯哭了。他说:‘孩子们,你们都别怪我,我是*员,不能光想着自己。’”

“我扫厕所是为人民服务!丢了谁的脸了?”

任明德因车祸刚回地方时,只能整天躺在炕上。之前医生已确诊为骨癌,生命只剩两年。但他不服输,“焦裕禄得了肝癌,疼得受不了,还在为兰考人民工作呢!既然还有两年活头儿,我就不能坐着等死!”

他拄着拐棍来到工厂找事儿干,一再强调“不要钱”,被负责人婉拒了。但他不甘心,冬天他去公共厕所方便时发现,里面全是冰,就把那里变成了“战场”。

寒冬中,他刨冰的场景成了社区居民共同的记忆。“堂堂*队领导干这活儿,当儿子的脸上不好看。”当兵的大儿子在信里委婉提醒。任明德大怒:“我扫厕所是为人民服务!丢了谁的脸了?”半年后,居然不用拐棍也能行走如常。所谓的骨癌,最后被确认是误诊。

此后,他主动申请成为编外“清洁工”,走街串巷收运垃圾。这一干就是37年,推坏了6辆垃圾车。

年龄大了,“清洁工”当不成了,他依旧繁忙,背街小巷保洁员、邻里纠纷调解员、防火防盗联防员、社区校外辅导员……在20多个单位、37次革命传统教育中,在各大院校的18次演讲中,在街道社区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活动里,都可以听到任明德的声音。多年来,受他义务教育的人数达两万余人次。

年6月12日,94岁的任明德在通辽病逝,87岁的马桂兰老泪纵横,“我13岁嫁给他,他一直在保护我,没想到,现在他扔下我走了……”

6月14日清晨,通辽市科尔沁区东方明珠社区巷道口通往殡仪馆的路上,一名名交警笔直站立,50米一岗。道路两旁站满了自发赶来的群众,大家肃立着、等待着,为心中的“老爷爷”“老英雄”送别。

市民陈凤楼说:“任老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个横刀立马、血气方刚的壮士,他履行着*旗下的誓言,让我无比敬佩!”女儿任国英深情地说:“我最佩服的是爸爸对信仰的坚守,他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他确实做到了……”

——来自北疆先锋

永不过时的精神航标“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家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搬迁到了当时的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达茂旗新宝力格公社日光大队落户。第二年我家分到一群羊,有只,这是集体财产,也是我们牧民的命根子,我们全家全靠这群羊挣工分养家糊口。50多年前的年2月9日,在达茂旗草原,我和妹妹玉荣因为一段抗击暴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故事,成了大家所熟悉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总会提到这样几组数字:11岁的龙梅、9岁的玉荣,零下40度的严寒、徒步奔走70多里地,与暴风雪搏斗一昼夜、保护了集体的只羊等等。这些数字,向大家传递出了这样一种认知:那么小的两个孩子,那么多的一群羊,那么寒冷恶劣的天气,与暴风雪搏斗了那么长时间,她们真是不简单!其实,当时我和妹妹的想法特别简单,我们心里想的就是:只要羊群在就好,人在羊就在。信念是最有力的武器!漫漫雪夜里,我和妹妹正是靠着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最终战胜了寒冷、饥饿、疲乏与恐惧。勇敢顽强、直面困难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向雷锋学习,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是我们的信念,正是这些精神力量让我和妹妹抵御了饥饿寒冷,战胜了暴风雪,最终保护了集体的羊群。可以说,这些纯洁的情感,就是我和妹妹的初心之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过去,阿爸告诉我们,只要跟着羊群跑,羊就丢不了;现在,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只要跟着共产*走,只要心里想着多为人民做点事,初心就忘不了。

这就是我50多年来最真切的感受!

——龙梅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我和姐姐的故事至今还在被大家一次次地反复提起,我们的事迹也影响了很多人。我想,大家共同喜爱并推崇的,就是我们对信念的坚守,就是那永不能忘的初心。

*和人民把我们姐妹从普通牧民的孩子,培养成*人、大学生、民族干部,后来又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们姐妹都是年入*的,入*以来就严格以*员标准来要求自己。

成为家喻户晓的小英雄之后,万人瞩目。上大学后,我们在*组织的培养下,把压力变成了动力,继续保持单纯、朴实、真诚的品质,对*完全忠诚,并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参加工作之后,我们姐妹多次调换过岗位,但都听从组织决定,从不提个人条件。尽管我是一名残疾人,但在工作上、生活上绝不搞特殊化,绝不躺在荣誉上睡大觉,健全人能做到的我都要求自己做到。

改革开放以后,曾有一家南方的企业过来想重金聘请我们做广告代言人,借“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知名度为他们的产品做推销广告,被我们婉言谢绝了。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这是*和人民给予我们的崇高荣誉,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遗产,容不得有半点儿亵渎和贪欲。

50多年来,我们拖着病残的身躯,面向广大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同样的故事讲了无数次,鼓励别人的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自己,为的就是让“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火种点燃年轻人心中的火把。如今我和姐姐都已退休在家,“草原英雄小姐妹”也变成了老姐妹,但我们仍然继续发挥余热,在家乡筹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些事情用去了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们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奉献得心甘情愿!

今后,我想,只要我们还能动、还能出来走,还能说话,就会继续讲述50多年前我们与暴风雪搏斗的故事,继续让“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代代相传!

——玉荣

漠深处播绿人、沙漠愚公——苏和

侦坦率地讲,我不敢相信也很难理解,一位正厅级干部,放着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不去享受,为什么非要一头扎进沙漠里,在黑城那么艰苦的地方去种梭梭呢?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年5月的一天,我们青年志愿者到黑城开展保护生态志愿服务活动。与苏和老人初见的这一刻,我突然鼻子发酸、双眼一热,感觉他像极了大漠里的一株历尽沧桑的胡杨。

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疑问,我问老人:“苏爷爷,您在大漠里这么辛苦地种梭梭,而这梭梭长得也太慢了,10年以后才能成林吧,那时候您都80多岁了,还怎么享受啊?您就没考虑过回到城里安度晚年吗?”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苏和老人温和而强有力的答复,他说:孩子,我享受不到没关系,你们可以享受得到,咱们的子孙后代可以享受得到!额济纳旗的西居延海干涸了,黑河也是季节性河流,这就是沙尘暴的根源啊!如果现在不加紧治理,我们的后人就会成为生态难民。作为额济纳人,我有义务在治沙的道路上带一个好头。我是一名老*员,咱心里要永远装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我真切地感受到,苏和老人的信念是坚定的。他是为了我们、为了家园才选择了这样艰辛的生活。

苏和老人的播绿故事在大漠广为传颂。从年至今,在茫茫的戈壁面前,他怀揣初心、肩扛使命,坚韧地执着于“治沙”之旅。

治沙之路不仅辛苦,还有危险。年春天,苏和老人和老伴儿开车回黑城,车陷在沙漠里,手机又没有信号,老两口没有带够水和食物,就在车里困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被过路的牧民发现。

年9月,苏和在干活时被割草机绞伤了腿,因患有糖尿病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最终腿没能保住,做了截肢手术。可当装上了假肢,能够站起来行走时,他又回到了心爱的梭梭林。

10多年来,苦干在额济纳大漠中的苏和老人,用他那双粗糙宽厚、布满老茧的双手,捧出了一份率先垂范、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的答卷,真可谓“余晖映白发,绿洲照丹心”!

——丁宁

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改革先锋——廷·巴特尔

在廷·巴特尔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廷懋将*就告诉他,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个人要想一辈子站得稳,就要永远和老百姓息息相通。这个思想对少年的廷·巴特尔影响很大。

年,廷·巴特尔高中毕业。他想到牧区去,和牧民们生活在一起。在地图上,他找到了一个叫萨如拉图亚的嘎查。他的姨父对他说:“你最好别去,那是个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廷·巴特尔干脆回答说:“那正好,去了,就不回来了。”

那一年的7月,廷·巴特尔和同行的40多名知青一起来到了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草原的博大、牧民的宽容,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最纯真的情感。从那时起,廷·巴特尔就对自己说:“牧民对我们这么好,我一定要报答他们!”

报答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当然就是让牧民都过上好日子。廷·巴特尔虽然文化不高,可比起身在草原的牧民们,见识还要广一些,牧民们有什么事,他都乐意帮着他们办,日子长了,他和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年,嘎查重新划分草场时,已经当选萨如拉图亚嘎查*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选给自己家划的是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一个草场,大部分被沙地覆盖,牧草稀疏。他心里憋着一股子劲儿,率先在自家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年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牛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他还带头引进优质西门塔尔牛和本地牛杂交,在“少养精养”思路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得到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他还带领牧民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从事鲜奶、风干肉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开展“牧民之家”旅游业、生态养鱼等,使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每当困惑的时候,廷·巴特尔就习惯在草原上独自走一走,想一想自己来时的路,想一想自己接下来要往哪里走,想一想自己这么做的意义和价值,信心和勇气就会重新从心底升起来。

对廷·巴特尔来说,带领牧民致富就是他的初心,以前他是这么做的,以后,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去。

——刘晓敏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解良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多年来,我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回到农村,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年,我到阿令朝村驻村扶贫。阿令朝村农牧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条件落后,村集体的账上没有一分钱,村*支部开会都要在干部家的炕头上进行,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左右。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把村里的3个能人大户发展成为*员,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阿令朝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阿令朝村有水草资源优势,村里有养殖的传统。经过和村“两委”班子研究,我们决定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建设现代化综合养殖场。经过协调,阿令朝建成肉驴养殖场、石磨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等集体经济产业。目前养殖的肉驴增加到头,石磨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也投产运行。我还帮助村里注册了“阿令朝”绿色食品商标,把村里的绿色农牧产品推向市场。经过4年努力,阿令朝村集体经济资产已经达到多万元,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

四年来,我想方设法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年驻村时,我发现村里只有一个患有脑积水、癫痫病的孩子没有上学,由于家庭极为困难,孩子的病一直没有得到较好治疗。我多方奔走联系专家大夫为孩子诊治,孩子病情得到控制后已经入学。

村里还有一位80岁的低保老人,我经常去走访。年,老人发病不能正常吃饭,大夫来家输液吃药也不管用。我帮她找了一位中医大夫,把熬好的中药送到老人手里。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她的病情彻底好转。当我再次走进她家,她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是我救了她,要不然她就走了,我就是她的儿子……

年,因为要承担中央*史研究室重大课题编研任务,单位让我回去完成这项工作。阿令朝的老百姓用57个红手印挽留了我。这是对我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像我一样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肯定与激励。

我的初心与使命,就在这小小的阿令朝村,57个红手印感召和激励着我,我愿继续为阿令朝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梦想,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解良

用生命守护北疆绿色长城——于海俊

我是《林海日报》的一名记者。采访中,很多人和我说于海俊工作起来就是个“拼命三郎”。

年,*中央国务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于海俊一连七天七夜没有离开单位,可他的家就在离办公楼不足两百米的家属院里。

从事森林调查规划工作,每年都要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干上大半年。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于海俊带领大家在大山里一钻就是好几个月。一天走下来脚上全是大血泡,手和脸到处都是刮伤。同事回忆说,为了让大家多睡一会儿,于海俊每次都主动录入调查数据,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于海俊就是这样一个满脑子都装满工作的人,就在他牺牲当天,当听到着火的消息后,尽管不在他分管的战区,他还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上了扑火一线。

于海俊同志是林业系统的知名专家,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教授”。他不仅对每一位下属都非常尊重,还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啥事儿他都当自己家的事。

走进于海俊的办公室,一把扶手磨出大洞的办公椅格外显眼。机关事务科行*管理员王颖昌说:“我几次提出要给他换个座椅,于局长却说,这不还能坐嘛。”

于海俊殉职后,从农村来的弟弟于海瑞第一次走进哥哥在根河的宿舍,发现冰箱里除了两袋方便面,几个烂了的苹果,就只有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了。弟弟还说,哥哥从来不做违背原则的事儿,他和晚辈们在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干,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最踏实”。

工作32年来,于海俊从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始终用恪尽职守的行为准则,来践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的一生。6月23日,我参加了于海俊的追悼会,千余名职工、百姓自发站在道路两旁,眼含热泪,送他们的好领导最后一程。一位大哥骑着摩托车匆匆赶来,车没停稳泪水就顺着脸颊淌下来。他说自己的孩子能上完大学多亏了于局长的帮助。于海俊,是内蒙古大地哺育出的新时代英雄。他忠于职守、担当奉献、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必将在高高的大兴安岭上永远传颂。

——刘颖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典型是触得到的标杆,这些北疆英模是内蒙古不同时期*员干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人永恒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共产*员对*的无限忠诚。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作为*员干部要自觉与榜样对标、以榜样为镜,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争做新时代模范干部、优秀*员,不忘初心跟*走,牢记使命勇担当,切实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建设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乃林镇组织观看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