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广安
那天同学们聚会时,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点了同一道菜——农家炖。其实这道菜的工艺并不复杂,食材也很普通:排骨、倭瓜、地瓜、玉米、鹌鹑蛋等。也有几个同学要的是蘸酱菜,大家知道,我们这些同学现在都已经是50多岁了,生活条件也都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也已经基本都工作或成家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何如保养身体,吃出健康,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果然,就餐时同学们特别钟爱农家炖和蘸酱菜,大鱼、大肉反而很少有人动一口。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年春节前父亲给我们做的“杀猪菜”。父亲是个木匠,虽然平时在村里很忙,但要过春节时这道“杀猪菜”他是无论如何也要亲手做的。那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养上一两口猪,只有到了春节前才会宰杀,一半肉分给乡邻和亲戚,另一半留作接下来的正月里全家吃。但杀猪当天招待乡邻的“杀猪菜”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每次杀完猪后,父亲都要把猪肉、苦肠、猪心、猪肝儿、猪肚儿、粉条等一起放进有许多酸菜的大铁锅里,再放些调料,煮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上桌了,这就是东北闻名的“烩酸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猪菜”。这一锅烩酸菜能出好几道菜,切好放到餐桌上,看着长辈们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端起一碗老烧酒,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感觉真是爽极了,蘸上一口带有辣椒的蒜酱吃的大汗淋漓,我们那里的人,吃蒜酱一口一口的,不嫌咸也不嫌辣,再大口喝上一口老烧酒,嘴里“咝”地发出一声长响,拣一大片肥肉放进嘴里,发出“吧唧”、“吧唧”的咀嚼声。看到老人们那样的陶醉,急得我真想上炕和他们一起吃肉,一起喝酒,但还是没能凑上桌,被妈妈拽到了外屋和一帮小孩子一起吃,这件事对我印象特别深,至今我还时常想起父亲做的“杀猪菜”。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们那里不论大人和孩子都爱吃高胆固醇的肥肉,那时我们农村有个习俗,不管谁家杀猪,全村人都要过来跟着吃,尤其是长辈的更是一个也不能落下,一冬天要排着吃上一个多月才算完,大肥肉片子咋吃也吃不够、更不嫌腻。那些年也没听说有谁得了什么脑梗、心梗、脑淤血、脑出血什么的。现在想想,是不是与当时喂养的猪饲料有关,记得那时一放学我就和同学们到大地里去打猪草、挖野菜,回来放到锅里用开水炒一下,简单地剁剁,掺点糠或麸子就喂给猪了,一年到头也就能长到一百二十多斤。现在给猪喂的都是精饲料,还有添加剂,三个月就能把猪拱到三四百斤,这些巨大的时间差和重量差,咋还能和我们当年在农村吃的猪肉相比?也不知道现在圈养的猪是否缺乏应有的营养,整圈的猪一天到晚躺在猪舍里,除了吃食外一动不动,但长得却是飞快,一天一个样。不少人都会担心病从口入,但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呢?毕竟该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让我们也是防不胜防,无能为力的。
作者简介:
侯广安:男,汉族,满归生态文化创作中心文学协会副会长,年10月11日出生于吉林省通榆县边昭公社,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法学本科。年8月创办“内蒙古根河市满归镇山屾文字工作室”。《凝翠文苑》系列丛书主编,自由撰稿人。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林海日报》、《骏马》、《五月风》、《参花》、《草原》、《鄂伦春》、《森林公安》、《*梅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五百余篇(首)。《孩子和森林》还被收入呼伦贝尔盟有史以来第一本诗歌全集《情系北方》之中;小小说《局长助理》获年“全国诗歌、散文、小小说”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同时还撰写各类新闻稿件、杂谈、随笔等,发表八百余篇。内蒙古根河市满归镇山屾文字工作室()手机:。文中插图由满归生态文化创作中心摄影协会编配。(图文编辑:启明)
注:“满归生态文化创作中心”,是你回望家乡的风景线,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