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乡村记忆之二十三村西的柳根河
TUhjnbcbe - 2020/11/30 12:30:00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pf.39.net/bdfyy/zjdy/171112/5837776.html

/

乡村记忆之二十三/

村西的柳根河

前段时间,与登亮、本荣、建华察看我村古庙、古堡遗址时,又徒步走了一下村西的柳根河,那些关于柳根河的记忆竟在脑海浮现萦绕。

柳根河是汾河的支流。发源于卜宜乡东南的东西官寺、明子村等村的山峦,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四十多个自然村,至中都乡曹村汇入汾河,全长约36.8公里。因流经古亭岗城驿,也称亭岗河。有学者考研说是《水经注》中所指的祀水。偏城村地处柳根河中上游。

柳根河上游的河道狭窄,东面宽度大都不足二十米,到偏城村南二华里的梁家滩河道始宽,老人说梁家滩因此而名。至梁家滩村北、偏城村南的石口则处,河水流向由正北偏东改向西北,河面豁然开阔超百米,石口则成为柳根河的一个重要节点。

柳根河属季节型河流。春天少雨,中上游的空山泉水汇积成涓涓细流,水清不冽,温润甘醇,虽无鱼虾,却有蝌蚪。那时的柳根河水像轻柔的碧玉少女,引得一群玩童掬水戏耍,挖沙造池,搬移蝌蚪。时入夏秋,河水渐涨。如若山降骤雨,则有山洪爆发。此刻,洪水形似巨蠎,头卷羊粪山果沿河道迅速游动,随即便洪水汹涌,挟裹着的巨石、树木、牛羊与山崖、沟壑撞击,涛声如雷,数里可闻,其势一泻千里,尽显摧枯拉朽气魄,水浪贱起数尺,所落之处,必留有红色沙土印痕。洪水甚至溢过五六米高的拦河坝堰,漫入坝里的田地,甚至把北河处的灌渠也冲成巨大坑池,成为洪水退去后可容近百儿童戏水的游泳池。偏城境内的河滩表面多为上游洪水冲积的石块,小如樱桃,大若壮牛。待到冬季,河水结冰成川,从石子则到吊梨沟水库,宛如一条银白色的绸带,孩子们坐上自制的冰车,可顺河滑行四五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从县城途经岳北、黎基、南北西泉、偏城到沁源、安泽的官道穿村而过,出二郎庙门过河滩再爬西河坡是人车来往的必经之路。为防洪护村,偏城村在村西南的高坡下修筑二郎庙,并在庙下开门以为村门。在西河坡往西的官道两侧,偏城、梁家寨、梁家滩三村在道北联手修建梁庄寺佛教寺院,以镇石口则河口,道南则建虸蝗庙以防虫害。康熙二十一年,官府曾拔官银修建连接偏城村南北的茶坊桥以便交通,但人畜要过柳根河,必走河滩。早先每年农历四月,偏城村在二郎庙和梁庄寺之间的地带有盛大庙会,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庙会遭柳根河突发洪水冲击损伤惨重,偏城庙会从此中断。偏城在柳根河两畔都有耕地,柳根河滩在夏秋季节一直是往来行人和偏城村民的交通险区。年建起吊犁沟水库后,村北的水库坝堰成为南北西泉和东泉、梁坡底等村过河前往卜宜、段村及沁源方向的一条通道。年汾屯公路建成通车,穿村官道的人车客流减少。年,由时任县交通局长的偏城人侯开*先生主导,由偏城村侯希惠先生参与设计,建起石口则桥,贯通了北常至东泉的县域公路,结束了车辆趟水过河的历史。二郎庙门到西河坡的道路由历史上的官道始变为农耕小路。

柳根河畔的土地是全村最肥沃的土地,是菜蔬瓜果等经济作物以及桃树、核桃、花椒树、小麦、大豆、高粱等果树和主要粮食作物密集种植的*金地段。为充分利用柳根河,从高级社成立起,全村人治洪、造地、引灌三措并举,持续三十年夯土筑坝,拦河护田;砌石垒堰,改滩造地,扩大耕种面积;修筑一级二级高灌,扩大水浇地面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居全县同类村庄领先地位。

记忆中的柳根河畔四季分明,物种繁多。春日鸟语花香,夏天蛙声一片,秋季蝉鸣不断,入冬天冻地裂。河畔田野生长着上千种有名字、没名字的花草荆棘,春夏秋冬出没着数百种昆虫鸟兽。村民们将许多哲理故事、有趣传说和生活经验寄予动植物之上,诸如耧则根草叶上中间的折痕是王母娘娘咬的牙印,桑树皮开裂是因为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未兑现“加封树王”诺言而气的;“院中喜鹊叫,必有戚人到”;“不怕‘刮刮有’(杜鹊的方言称呼)吼,单怕‘猩狐’(猫头鹰的方言称呼)守”则是说猫头鹰可以闻到即将逝世之人的气味。村里的孩童割草认植物,看天辨星斗,推演识动物,对于洪水ea日在那里生存、松鼠在那里筑窝、蝙蝠在那里集群、那里的蟋蟀勇猛、那里的杏葱花茂密如数家珍。小时候,曾见过蛇吞青蛙的惨状,也曾见狼群沿柳根河滩上游走,看到过狐狸在山岗上狂奔,更常见大雁呈一字或人字形飞翔。

偏城村靠山傍河独特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偏城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没有深井的农耕时期,村里人每年都要因争抢柳根河水,与南北石渠、东西卜宜四个村的人集体打斗,以至于出现各村小孩割草相逢也互掷石子,结群打仗的现象,方八邻村都以“吃河水的”“窝子狗”描述偏城人侠义勇斗、团结对外的集体人格。官道穿村而过,南来北往的过客既播撒下“崇礼明义走天下”的种子,也开启了偏城人“人挪活、树挪死”的思维,更开扩了“多个朋友多条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开放胸襟,偏城人赶着骡马到和川(安泽),背上布袋闯宁夏,数十年分布全国各地偏城人逾千人。同时,敦厚淳朴的民风代代相传,是全县汉民族习俗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山荒地薄的自然条件激发了偏城人勤俭创业、学艺生存的本能,也孕育了老幼“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绝地奋起”的气概,偏城村既有全球等离子协会秘书长,也有造福一方的行*官员,既有众多企业家,更有诸多能工巧匠和名医名师。

偏城人汲取了柳根河水精华,其精神基因根植于生长在这方土地每个人的心田里。

丘民观察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记忆之二十三村西的柳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