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铁道兵生涯嫩林铁路巡礼上中下
TUhjnbcbe - 2020/11/8 4:05:00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年8月27日至31日、全国铁道兵战友旅游协会组织进行“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十几个师的三十多名铁道兵战友,从十几个省区市赶赴加格达奇,欢聚在铁道宾馆,摆酒开宴,载歌载舞。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当过铁道兵,嫩林线铁路联结着战友情。

我是在8月26日,从大连登车出发的。一颗心早已飞向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塔河、樟岭、阿木尔、西林吉……一个个地方,一串串故事,电影似的映现于脑海,让我一路上激动不已。

次日中午,列车驶进了嫩江站。

嫩江古称墨尔根,虽然开发得比较早,但由于地处边塞绝域、苦寒之地,生存环境无比艰辛。“四时皆寒,五月始脱裘,六月昼热十数日,与京师略同。夜仍不能却重衾,七月则衣棉矣。立冬后,朔气砭肌骨,立户外呼吸,顷须眉俱冰。出必勤以掌温耳鼻,少懈,则鼻准死,耳轮作裂竹声,痛如割。土人曰,近颇称暖。十年前,七月江即冰,不复知有暑也。墨尔根山城,寒益烈,卧炕必为通夜之火,更设大炉。然薪于侧,焰甫尽,则寒气入室。卧者惊而起矣,数益薪,始及旦。墨尔根七月则雪。雪不必云也,晴日亦飞霰。或皎月无翳,晨起而篱径已封。旭光杲杲,雪未已也。”墨尔根的先民为开发、建设、保卫这片土地,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8月,铁九师第四十一团负责打前站的二连,进驻嫩江渡口,他们肩负四项任务:一,修复嫩江站到江边的路基;二,修整嫩江中遗留的废弃桥墩;三,负责过江人马辎重的摆渡;四,修筑江对岸的五公里路基。

通往江边的六公里残损路基和江中十几根半截子桥墩,是以前大兴安岭开发下马停工遗留下来的。该连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路基修复和桥墩加高的任务。与此同时,抽调一个班负责摆渡。他们把四条铁船用跳板固定在一起,由十来个战士用木杆当篙往返两岸。铁九师师部机关虽然驻在嫩江县城,但部队所承建的路段大多在江对岸。先期乘火车经富嫩(齐齐哈尔市富裕站至嫩江站)铁路抵达的部队,人员和物资全靠这条大船运送过江。两个月后开始封冻,但冰面仍不能通车,还要依靠渡船运输。为此,必须不时将阻碍行船的冰面炸开。一天,七班长邹本进装完炮,已经把导火索点燃了,忽然发现有一炮没埋好,便急忙跑回去处理;在撤离时炮响了,邹本进粉身碎骨……烈士的血肉撒落大江,染红了嫩林线的起点。

等到冰面可以过车了,交通压力才得以缓解。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不分昼夜地川流不息。直到年1月,铁九师所属部队才全部进入施工点,该师承建的嫩江至大杨树九十点八七公里路段,于当年年底完工。

我所乘坐的列车从嫩江发出近一个半小时,不知不觉间驶进了一条大拉沟。这条名叫龙头山的拉沟,开凿始于年4月,完成这一任务的是铁三师第十四团九连。

龙头山位于嫩林线起点约一百公里处,处在达拉宾与乌鲁布铁之间,盘龙卧虎般扼守着进山之路。计划用七个月把龙头山劈开,挖出一条长两千米、宽二十米、深十九米的特大拉沟,无疑是一场异常艰难的硬仗。第一,龙头山大部分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的坚硬程度不言而喻。第二,作业面狭小,兵力展不开,只能小集群多波次地轮番攻击。第三,这么大的拉沟,本连头一回干,只能在实战中摸索经验。第四,营房离工地二三里地,中间这顿饭只能野餐。连里提出力争在“十·一”之前拿下它,以此来向国庆十六周年献礼。动员会后,全连战士纷纷写决心书、挑战书、保证书,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四排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龙头山顶部开凿三口竖井,每个直径三米、深度三米,间距为四米;以用来进行松动爆破,为拉沟开挖做前期准备。

龙头山的花岗岩非常坚硬,十磅大锤砸下去只留下个白点儿。战士们不惜气力地与顽石搏斗,一个班顶下来累得筋疲力尽,甚至连喊“累”的劲儿都耗尽了。然而,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动,却常常食不果腹,高粱米脱水菜,倘且不能管饱,根本见不到新鲜蔬菜。但是,指战员们从不叫苦抱怨,上了工地照样争先恐后。

随着竖井的不断加深,作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井下工作面狭小,在不足三米的空间里,只能施展一组锤子;二是打完眼放炮时,上井躲避非常费事儿,上上下下很耽误功夫。三是井里特别闷热,四十多摄氏度,让人难以承受。战士们为了抢进度,往往不等硝烟散出,就马上下去接着干,呛得喘不上气来,一个劲儿流眼泪。泪水和汗水合在一起流,浑身上下除了土就是泥,只有眼珠儿和牙齿是白的。一次次上下攀爬,一寸寸向下开凿,一回回装药点炮,一筐筐往外清碴.....

就在施工叫劲儿的时候,炸药却供应不上了。铁三师五个团加直属单位近三万人,奋战在南北一百八十多公里的线路上,需要填、挖、换、弃、运的土石,达九千八百三十五万立方米,需要开山采石加工道碴近四十万立方米。隆冬高寒,冰天雪地,冻层厚达两三米。镐锹劈不开,钢钎打不进,一锤一个白点儿,震得虎口开裂。使用机械也不行,不论什么型号的,一上去就乱蹦乱跳,爪钩、履带打空转。揭开冻土,打破石层,最管用的就是炸药。没有充足的炸药,冬季施工便无法进行。而计划内的炸药,用量已经严重超标。炸药!炸药!到处都吵着闹着催要炸药,快要把师、团领导给逼疯了。

第十四团决定自制炸药。在师里的支持下,通过外出取经和翻查资料,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指定师工程师林宗祥和团技术员周治安具体负责。经过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研究、筛选、修改、实验,终于掌握了硝酸铵(化肥)、刨花(木粉)和柴油的合理配比。5月上旬,可用八号雷管直接引爆的铵油炸药,终于研制成功了!它原料易得,制作简单,操作便捷,使用安全,成本低廉,费用不到二号铵梯炸药的三公之一。在上报会战指挥部的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迅速在全师推广开来。会战指挥部组织所属单位,当月即召开了四次现场会。铁道部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西南、西北、华中等地的铁路工程部门,先后三批前来参观学习。

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艰苦地作业,龙头山上三口竖井终于开凿完成。近百吨的铵油炸药,连同雷管和导火索,被填埋进竖井里。

指挥员一声令下,导火索同时点燃。躲在千米开外的战士们,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突然,传来一声闷雷似的轰响,整个大山颤动了一下,蘑菇状的烟柱腾空而起,碎石和沙土随之翻滚飞升,又暴风骤雨般的倾泻下来。

“成功啦!”“胜利啦!”战士们欢呼雀跃,工地上一片沸腾。劳动的收获,胜利的喜悦,让大家欣喜若狂。

这次大爆破,松动土石二十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在龙头山南北两侧,填筑起两条各长三公里、高三米多的路基。

为了开挖龙头山拉沟,九连牺牲了三名战士,还有多名战士身负重伤,有的甚至造成终生残疾。

13点45分,列车驶进朝阳一、二号隧道。这条隧道总长六百八十七米,正当嫩林铁路的咽喉之处,被称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南大门。

年6月30日凌晨,正在紧张施工的隧道,突然发生了意外塌方。铁三师第十三团十六连战士郭凤堂,被掉落的石块砸昏在地。碎石犹如密集的冰雹,还在噼里啪啦地下落。马上就要发生更大的塌方,抬走郭凤堂已经来不及。千钧一发之际,副班长张春玉赶到了。他扑到郭凤堂身边,猛地把他掀了出去。就在这一瞬间,轰隆一声巨响,一块重达一万多斤的巨石滑落下来,把张春玉和王物件等人拍在了下面。王物件被砸成了一张血饼。张春玉被砸得昏了过去,上半身被巨石死死卡压,左腿骨封合性粉碎骨折,右胸的三根肋骨被压断。苏醒之后,他想到的是救战友,想到的是交*费。在巨石下面被卡压了两小时四十分钟,他没叫过痛,没流过泪,充分显示了铁道兵战士忠贞高尚的品质和英勇顽强的精神。

战友们在七台千斤顶的助力下,才把张春玉从巨石下解救出来。先后经历了五次大手术,张春玉的左腿才被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终生残疾:左腿僵硬强直,膝盖不能弯曲,走路一瘸一拐。然而,一个铁打钢铸的硬骨头战士,却顶天立地站立起来!年9月19日,国防部授予张春玉“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的光荣称号。

张医院治疗了三年,上海姑娘杨凤燕在护理张春玉期间,对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和爱慕之意。铁道兵*治部和沈阳*区*治部协商,一起出面促成了两个人的美好姻缘。年秋天,他们在加格达奇举行了婚礼,杨凤燕随之也调入铁道兵,并在大兴安岭林区安了家,担起了工作、家庭两副担子。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张春玉很快被提拔为干部,先后担任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师组织科副科长、师医院副*委等职务。他说:“我愿做一把泥土、一块石子、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张春玉,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迹,在大兴安岭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部队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写下了光彩夺目的英雄篇章。

列车经过二十二个小时的运行,于14时10分抵达加格达奇。

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意思是“樟子松生长的地方”,为大兴安岭北坡的门户。年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之前,这里还是个百十户人家的荒凉小镇,在建的火车站一片狼籍,停车线只有三股道,总长不一公里多,连个简易的站台都没有。

年7月5日,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在加格达奇成立。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林业和铁路两万员工,通过尚未运营的伊加(伊图里河至加格达奇)铁路,陆续进入加格达奇。一时间整个车站到处堆满物资,小镇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帐篷城。作为林区开发指挥部、大兴安岭特区*府、大兴安岭林业局所在地,大兴安岭*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加格达奇堪称“万里兴安第一城”。

年11月,铁三师师部机关入驻加格达奇,在北山坡脚下安营扎寨,住的是砖平房和“条夹泥”(树条或板条填夹泥土)简易房,也有不少单位暂时住在帐篷里。年4月末,修建了一座“板条夹泥”的礼堂。年9月,师部机关迁移到塔河;年末又回撤到加格达奇,入住原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大楼(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于年1月3日,改称铁道兵东北指挥部,从加格达奇迁址辽宁省兴城县城)。年建起了三千八百九十二平方米的师部机关大楼。年底铁道兵改工并入铁道部、铁三师改制为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其局机关继续驻在加格达奇,直到年8月,才迁址吉林省长春市。

年7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修建完工。年9月26日,在纪念碑附近重建的革命烈士陵园落成。这两座矗立在北山上的标志性建筑,犹如镶嵌在花冠上的明珠,成为加格达奇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战友及群众,慕名前来瞻仰和拜谒。

我与加格达奇结识于年末,*列载着刚刚入伍的我们,一路北上扎进了她的怀抱。打开车门,寒气袭人。下车站在冰雪覆盖的站台上,映入眼帘的是冰封雪裹的山野,奇寒酷冷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来到站前广场上,望见街道对面的门市房,夹杂的砖瓦房、木板房以及帐篷,还有后面的几处脚手架子,全都掩映在冰光雪影之中。我们排队走进旁边的一座大房子,十个人一桌,站着吃午饭。早饭还是在嫩江吃的,下车出站走出去挺老远,吃了顿馒头米粥就咸菜。这顿午饭也是由*供站提供的:馒头和白菜汤。饥寒交迫的新兵们,狼吞虎咽抢着吃。这就是加格达奇给我们的“见面礼”。

分配到第十五团的新兵们,再次登上火车继续北上,一口气又走行三百七十多公里,来到了嫩林铁路当时的终点樟岭。团部和其所属的大部队都驻在此地。下车后再次分兵,大部分就地留下,而我们这些分配到十四连的新兵,背包罗伞地踏着冰雪继续北进,跟头把式地徒步跋涉了五公里,乘着夜色走进点着油灯的营房。帐篷里很温暖,老兵们很热情,但是伙食很一般:高粱米饭,土豆炖白菜。湖北籍新兵咽不下高粱米,一些人当场就哭起了鼻子。我们的铁道兵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年11月,我又来到了加格达格,来参加铁三师文艺汇演。由我作词的两首歌:《打锤歌》和《喜迎铺轨队进深山》,受到好评,并被师宣传队选中,演出效果比较好。转年我被调入师宣传队创作组,同组的有刘锡洋、郑海金、韩志晨等人。我创作的相声《冰河砥柱》,经师文化干事朱宝德修改定稿,由师宣传队张少林和李永田表演,在年12月铁道兵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创作奖和表演奖;并在年12月20日的〈铁道兵报》上,全篇整版刊发。

铁三师文艺宣传队,性质虽然是业余的,但跟专业文艺团体相比,无疑更加贴近基层生活,节目更为观众喜闻乐见。从战争年代的铁道纵队三师文工队、铁道兵团三师文工队,到建设时期的铁三师文工队、铁三师文艺宣传队,始终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节目以自行创编为主,反映部队的战斗生活,起到鼓舞指战员的革命斗志、提高部队施工战斗力的作用。那首影响深远的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就是由铁三师文工队*荣森创作的歌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铁三师宣传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最有实力的文艺团体。演出的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向林海进*》、《开路先锋》、《硬骨头战士张春玉》、《我是光荣的汽车兵》等一批小节目,下连队、到工地、入班排、进帐篷,深入基层,巡回演出,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联唱《林海雪原铺新路》、歌伴舞《帐篷伴我走天下》、男女生二重唱《我为亲人运输忙》、合唱《铁道兵和老百姓一家亲》、组歌《林海组歌》、小歌剧《一块玻璃》、舞蹈《让水》等节目,或气势磅礴、激情澎湃;或婉转悠扬,甜美动听;或声情并茂、意韵隽永。还有表演唱、枪杆诗、器乐演奏,以及相声、快板书等等。尤其是样板戏《红灯记》和《沙家浜》全本,以及《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和《红色娘子*》选段的排演,轰动一时,广受赞誉。师宣传队下连队、到地方巡演的足迹,遍及大兴安岭林区和周边地区。嫩江、大杨树、加格达奇、小扬气、林海、新林、新天、呼中、碧水、塔河、十八站、敖鲁古雅、盘古、樟岭、图强、漠河、古莲、吴八老岛、满归,还有满州里、齐齐哈尔、昂昂溪、沈阳、葫芦岛、盘锦、桦甸、海城、哈尔滨、大连、密云等地。年至年,排演了大型话剧《于无声处》和《枫叶红了的时候》,权作是压台谢幕的精彩绝唱。

我在团、师宣传队创作组工作六年,除了创编文艺节目之外,还在《大兴安岭日报》、《大兴安岭文艺》、《群众演唱》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相声、报道等作品和文章。年春节,我在加格达奇完婚。大年三十儿晚上,我和妻子应邀到本地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叫冯泉,是一位中学教师。其实我们素未谋面,结识缘于年我在《大兴安岭文艺》第三期上,发表了《写在雪地上的诗行(诗三首)》;冯泉老师则在《大兴安岭文艺》第四期上发表了评论:《意境·联想·语言——读写在雪地上的诗行(诗三首)》。见面之后才知道,我们竟然是同乡,都是乌兰浩特人。吃过年饭,意犹未尽,我和妻子沿着冰雪覆盖的街道,一直走到加格达奇火车站。但见候车室里灯暗人疏,人在旅途之感油然而生。我即将告别*旅,就要离开加格达奇,何时才能故地重游啊?

一别三十八年,今天我回来了,来到梦牵梦绕的加格达奇,寻找自己激情燃烧的青春。“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加格达奇呀,不管你还认不认识我,我却已经不认识你了,因为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街头,放眼四顾,到哪里去找寻三十八年前的影像?雄伟的高楼鳞次栉比,宽敞的街道车水马龙,繁华的门市珠光宝气,幽雅的园林美轮美奂,在璀璨的秋光里宛若仙境,于锦绣的胜境中犹如画图。找到了新华书店,尽管已经改换门庭,但我还是盘桓良久,买下一本《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回忆录》,还有一张《大兴安岭旅游景点分布图》。

来到铁道宾馆,见到各地战友,虽说没有一个认识的,但仍然久别重逢似的,嘘寒问暖,倍感亲切。大家齐声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乘着酒兴,填词一首:《水调歌头·重走嫩林线》——“重走嫩林线,千里北疆行。大兴安岭新貌,展现画图中。乡镇星罗棋布,街市流光溢彩,山野更葱茏。美景惹人醉,追忆庆重逢。想当年,闯林海,打先锋。爬冰卧雪,开山劈岭建奇功。踏破千难万险,战胜奇寒酷冷,热血化长虹。铁路贯南北,伟业跨时空。”

嫩林铁路巡礼(中)

作者:杨景林

我们这个三十多人的旅游团,在加格达奇只住了一个晚上,8月28日清晨,登上一辆“中巴”车,走公路去漠河县。

原计划是从加格达奇乘坐火车,沿嫩林铁路北上直达漠河站。但组委会经综合考虑,决定改乘汽车走公路,经阿里河、伊图里河、满归,环绕到漠河,再到北极村,然后沿与嫩林铁路并行的加漠(加格达奇至漠河)公路,经塔河、新林、古源,返回加格达奇。在大兴安岭林区兜上一大圈儿,往来行程至少一千二百公里。

我们环游的第一站是阿里河。阿里河是鄂伦春自治旗旗*府所在地。于年11月开工修建,全长二百一十二点四公里的伊加(伊图里河至加格达奇)铁路,原本通车运营的终点站就是阿里河。年年中,大兴安岭林区会战即将展开,从阿里河到加格达气的四十一公里断头铁路,由铁三师负责紧急进行上碴整道抢修,以利于参加会战的人马辎重顺利通行。横贯大兴安岭北段主脉的伊加铁路,一时成为进出加格达气最为繁忙的线路。

早在年初,铁三师第十三团就进驻这条铁路的沿线一带,以及牙林铁路中线的周边地区,担负森林铁路和公路的修建任务。“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在年3月入伍后,即随第十三团十六连转战在这条线路上。他在年2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阴历大年初一,这是我参*后过的第一个年。是在林区度过的。我们现在比的不是谁吃的好、穿的好,而是要看谁能吃苦,谁最艰苦朴素。我们也向往更美好的生活,那就要我们现在吃点苦,使祖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我们现在是苦些,到处是高山、密林,积雪足有二尺多深,气温达零下四十三度以上,有一时期达零下五十二度。更困难的是,这地方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还要步行十三公里的雪山,东西都要人背,走一趟真是腰疼腿酸,累得很啊!这是眼前的困难,我们是能克服的,我们要看到铁路修通的情景,我们要想到未来!”

年2月,第十三团从大兴安岭西北坡铁路沿线的吉文、甘河、根河、西尼气、满归等地,转移至东北坡的朝阳村,参加修建嫩林铁路的会战。

年夏秋之交,第十三团又沿着这条线路乘火车抵达满归后,再倒汽车转移至西林吉,参加樟古(樟岭至古莲)段铁路的修建。

我们这次乘坐汽车所要走行的线路,与当年第十三团去西林吉如出一辙。

6点40分左右,到达了阿里河,车子直接开到了一处景点,一大片“撮罗子”形状的建筑映入眼帘。(“撮罗子”又称“叙仁柱”或“撮罗昂库”,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人,用二三十根木杆支起伞状骨架,用兽皮或桦树皮、草帘子做围子,搭建而成的一种尖顶“房子”。)旁边矗立着一块白色巨石,上面刻写着六个红色大字:“鄂伦春乌力嫩”。“乌力嫩”是鄂伦春语,原意是“子孙们”,现代学者解释为“氏族家庭公社”。这片“撮罗子”建筑群,再现了鄂伦春的氏族部落形象。穿过“乌力嫩”,进入库图尔其民族广场。“库图尔其”是鄂伦春语,为“有福气的地方、吉祥宝地”之意。广场上建有五座鄂伦春族“仙人柱”式浮雕墙,九个雕有蛇神、风神、鹰神等图案的图腾柱。场地西侧屹立着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是鄂伦春人民与东北“抗联”将士团结互助、共御外寇的历史见证。大家在此流连狛照,盘桓了近一个小时。

阿里河跟铁道兵颇有交谊。从年春开始,铁道兵的勘查分队和先遣部队,大多乘坐火车抵达伊加铁路当时的终点站阿里河,然后再换乘汽车或是临时火车,到达加格达气。林区会战指挥部指挥郭维城将*、*委书记兼*委罗玉川副部长,以及后来接任指挥的何辉燕将*等领导,以及参加林区会战的八万铁道兵、两万林业和铁路员工,大多都是这样辗转进入加格达气的。年5月在扑打特大山火的危急关头,何辉燕司令员亲自写信,向阿里河的鄂伦春自治旗*府求援,借两百匹马组成马帮,来为饥寒交迫的两万扑火*民运送给养……

8点40分左右,我们的车子驶进甘河,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道路两侧围着很长的木栅栏,出口路旁耸立着一座座青铜色的雕塑,形象地展示着林区开发建设的劳动场景。想不到在深山密林之中,竟会有如此秀美的地方,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11点多钟抵达伊图里河,在路边饭店打尖小憩。一顿白水面条、馒头和咸菜,权当午餐。

12点多钟到达根河,直接去了西郊的敖鲁古雅乡。“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半野生驯鹿种群栖息地。驯鹿学名麋鹿,俗称“四不像”,长相奇特,角像鹿,头像马,身子像驴,蹄子像牛,是唯一雄雌头上都长角的鹿种,被誉为“林海之舟”,是鄂温克人散放驯养的“伙伴”。

根河的敖鲁古雅乡,是年从满归迁居过来的,但其称谓延续还叫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更是一脉相承。满归敖鲁古雅乡曾于年9月,举行定居十周年庆祝活动,特邀铁三师宣传队前去演出。师宣传队孙阿迈等战友,赶到我当时所在的连队,邀我为开场歌舞写歌词。记得开头的几句是:“大兴安岭飞彩云,激流河水弹起琴,庆祝敖鲁古雅定居十周年,鄂温克人民欢天喜地笑开心。庆祝定居十周年,鄂温克人民笑开心。”那次的庆祝活动非常热闹,夜晚还在激流河畔举办了篝火晚会,*民联欢载歌载舞其乐融融。鄂温克族群众不仅盛赞师宣传队的演出,更加感谢铁三师帮助他们修“爱民路”和“爱民坝”。

我们的车子在村里转了一圈儿,路两侧耸立的近百座房屋,清一色是别墅式的木板房,静谧安详,美轮美奂。离村不远有个驯鹿园,大家兴致勃勃地进去游览,与“四不像”来了个近距离接触,而后又急急匆匆地上了路。

14点左右,车子穿过根河市。沿街有些连栋的木刻楞,样式别致,像是旅馆。据说由于这里海拔较高,气温竟低于“中国北极”漠河。年均气温零下五点三摄氏度,极端低温达零下五十八摄氏度,无霜期年均九十天,结冻期在二百一十天以上。

将近晚上7点,到达满归镇。牙林铁路到此终结。我们的旅程仍将继续。马不停蹄,乘夜赶路。9点30分左右终于抵达了漠河县城。腰酸背痛,饥肠辘辘,真是要了老命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可真“抗造”,一天到晚坐汽车长途奔波,竟然全都安全无恙,并且精神头十足,一路上谈笑风生,还不时引吭高歌。

漠河县设立于年5月14日。之前隶属于年8月5日成立的古莲区。古莲区人民*府于年8月16日改为漠河县人民*府,驻在西林吉镇。火车站名也随之几经变更。年10月1日车站启用时,初名为西林吉站,年更名为漠河县站,年11月1日又更名为漠河站。该站被称为中国最北火车站,距嫩林铁路终点站古莲十八公里。我们并没有到古莲去,据说那个建于年的四等小站,四十多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漠河站的光彩下显得落寞寂寥。

在漠河县城住了一夜,早饭后便去了北极村。天,蓝得透亮。云,白得发光。八十三公里的路程很快就跑了下来。

北极村原名漠河村,美称“不夜城”,坐落于黑龙江上游南岸,大兴安岭北坡七星山下,面积十六平方公里。年开始有人居住,现有居民不到二百五十户。房子新旧间杂,大多是木制的,木刻楞较多,也有一些砖瓦房,许多被辟为家庭旅馆。商店、饭馆、邮局、供销社……大多冠以“北”字,甚至称为“最北”。这个中国最北的小村庄,早已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从村边流过的黑龙江,盛产珍贵的冷水鱼,品种很多,有哲罗、细鳞、大马哈、鳇鱼等。北极村以极昼现象和北极光闻名于世。每当夏至前后,西边晚照未逝,东方朝晕又起,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都是白昼。幸运儿还会观赏到北极光——这一美妙绝伦的自然奇观。

这个中国最北的旅游景区,竟然是AAAAA级的,并且位列前十。开车进入大门,停在一块巨石前,石上赫然写着“北极村”。穿过村子进入“北极沙洲景区”,在“玄武广场”上,一块镶刻着“神州北极”红字的白色巨石,在青山碧水之间顶天立地。巨石后面是中国最北的大界江一一黑龙江。江面宽阔,江水湛清。隔江可见邻国俄罗斯联邦的房舍。不远处一方巨玺悬于空中,雄鸡雕像屹立其上。站在下面仰望,“金鸡之冠”四个大字横空出世,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大家拥向了另一处,无疑更有纪念意义——界碑。它约有两米高,上面除了镌刻着国徽,还刻着“中国(1)”四行红字。把写有“铁道兵指战员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的队旗展开,大家轮流合影留念。在草地里、小径旁,随处可见刻写在石头和木板上的“北”字。这些字大多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还有些是从《说文解字》和历代碑刻中遴选的,林林总总,争奇斗艳,竟有一百块之多,块块都标榜着“北”。可“北”究竟在哪儿呢?“北”就在前面!但见前面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中国北极点”五个红字,后面耸立着一座不锈钢巨型雕塑。在这座直插云霄的“北”字下面,基座中心有一个三角形的“北极锥”,上面刻着中国北极点的经纬度:北纬53°29′52.58″E;东经°20′43.48″N。站在此处,放眼回望,便是整个中国。

也许是铁道兵情结使然,大家都出奇一致地认定:漠河县的知名度、北极村的旅游热,嫩林铁路的作用居功至伟。

填了一首词:《念奴娇·漠河》——“一直向北,抵达国境线,进一村落。墨绿大江横古渡,林莽葳蕤辽阔。离难先民,战风斗雪,将漠河开拓。金鸡冠顶,宝珠光彩四射。有幸到此一游,北极览胜,无愧天涯客。大饱口福尝野味,眺望邻国居所。夜宿边城,极光难觅,自是极失落。梦中重访,采撷极昼一抹。”

依依惜别,踏上归程。29日15点30分出发,奔向塔河。天黑才到,疲惫不堪,吃饭睡觉。

塔河,作为地名,原叫塔河口,是岭北最大的城镇。年秋铁九师师部机关入驻此地,直到年初调出大兴安岭。年9月,铁三师师部机关迁至塔河,入住铁九师师部机关大楼;于年末又回撤到加格达奇,将所住大医院。

年冬,我曾因脸部患*水疮,医院住了一个来月,耳闻目睹了许多死死伤伤的事例,堪称悲壮甚至惨烈的并不是少数:比如:年4月14日至5月27日,铁三师和铁九师先后两次共出动一万九千八百多人,参加莫力达瓦旗达拉宾和宜里草原、林区的灭火战斗,有四名战士不幸遇难牺牲。比如:年5月17日至月底,铁三师和铁六师共出动一万一千余人,参加扑灭从加格达奇东南烧起来的山林大火,有四名战士不幸遇难牺牲。比如:年6月26日,牙克石设计院总体设计队六十多名队员,在塔河林业公司勘查作业,分两批乘船过呼玛河,第二船被大浪打翻,三十多人全部落水,其中八人不幸遇难。再如:年8月15日,铁九师第四十四团六连,在修建塔河至樟岭段铁路时,排长吴辉银和三名战士,被意外爆炸的哑炮炸死。再如:年深秋的一个下午,铁九师第四十一团十六连,数十名指战员紧急乘船下水,抢救被呼玛河洪水冲走的建桥木料。船被河心的激浪打翻,一船人全都掉进水里。入伍三年多的副班长付铁虎,从七米高的桥墩上飞身跃下,跳进河里抢救落水的战友。虽然大多数人被救上了岸,但付铁虎等十六名指战员,在这次事故中不幸牺牲。再如:年4月下旬,在扑灭大杨树的山火时,大兴安岭特区机关的三名干部,被烈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至于受伤的,得病的,更是难以计数。我当时编了一段顺口溜:“铁道兵,铁道兵,修铁路,打先锋,钻山沟,住帐篷,流大汗,拼大命,经死伤,忍病痛,苦为乐,累为荣,斗志强,骨头硬,讲奉献,敢牺牲,为祖国,建奇功。”其实何止是铁道兵指战员,地方的干部群众何尝不是如此?

30日早晨8点30分,我们告别了塔河。车子颠簸着一路南下,又开始在山林中穿行。公路像是一条漫无边际的黑色丝带,将一个个宝珠似的村镇串联起来。塔尔根、翠岗、碧州、大乌苏、新林、塔源、古源、松岭、加北……除了在新林下车稍作逗留之外,其它地方只能凭窗眺望,走马观花似的一闪而过。

新林区,被称为“从‘死地’上长出来的‘新林’”。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之前,并没有“新林”这个地名及建制,这一带有名号的地方只有一个,它被鄂伦春猎民叫做“西里尼”,意思是不适合生活的“死地”。此地亘古以来荒无人烟,满山遍野都是原始森林,蛮荒是它的本色,鸟兽是它的主人,高寒是它的特产,禁区是它别称,九月既落雪,十月漫山白,冰冻期达七个月,无霜期九十天左右,气温低至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年春开发大兴安岭时,在这里建立了“西里尼林业局筹备处”,盖了一些简易房和几栋欧式砖瓦房,不久就下马撤转了。

年11月,铁六师笫二十七团几个先遣连队,经由牙林铁路抵达满归后,徒步穿越岭脊原始森林,进驻岭北的西里尼。铁六师师部机关随后从嫩江迁至此处。师*委徐诚之综合官兵意见,将西里尼改名叫“三荣岗”。何谓“三荣”?即“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会战指挥部指挥何辉燕将*和*委罗玉川副部长等领导,到铁六师视察时,听说了这个事儿,当即表示赞同;后经会战指挥部和特区*府同意,便将地图上尚未标注的“西里尼”命名为“三荣岗”。

年3月,在三荣岗南十公里处,建立了新林林业公司,后改为新林镇,改三荣岗为新林林业公司。年6月,从嫩林线三荣岗站岔出的呼中支线铁路开工修建,三荣岗作为两条铁路“V”型交会处,变得异常红火起来。年新林林业公司改为林业局。年5月,铁六铁调出大兴安岭,其所承担的筑路任务,交由铁三师第十二团和第十五团接续,随即,第十二团团部移驻呼源,第十五团团部移驻三荣岗。年2月,新林林业公司更名为林海公社,年4月改称林海乡,年6月升格为林海镇,年4月,林海镇撤销,并入新林镇。尽管三荣岗这个显赫一时的地名,曾经出现在地图和列车时刻表上,但是,它还是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没落。与地名一样,车站的名称也由三荣岗改为林海。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纪念的,只是新林镇将这里设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还有附近陵园中三十三座铁道兵烈士的坟茔。三十三位烈士啊,当年被就地安葬,永远留在了这里,守护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守望着他们为之献出生命的铁道线。真是:青山有意埋忠骨,历史无情湮旧名。

大兴安岭林区是*民一起开发、共同建设的。铁道兵在前面修铁路、建车站,林业职工紧随其后修公路、建林场。铁道兵是会战的开路先锋,人民群众是开发的主力*。

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颇具传奇色彩的新林可谓英雄辈出。鼎鼎大名的“林业铁人”常孟久、贡献突出的科研工作者张美钧、驰名中外的知青女子架桥连……让青春流光溢彩,为新林增光添彩。

年初,常孟久从伊春林区报名参加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被分配到新林林业局当工人。一下火车,就随队到古源林场参加公路大会战。他撂下土篮就是推车,创下一天挑五点六立方米沙土,推六点二立方米石头的记录。在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高寒中,他竟脱掉皮袄,只穿布褂干活,仍然汗流不止。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常流汗”。年至年,他连续五次被评为地区劳模标兵,年被黑龙江省*府命名为“铁人”式标兵,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出席了第十一次全国*代会,年被省授予特等劳动模范。他与大庆“铁人”王进喜一样,因积劳和病患而英年早逝。

年8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林学系的张美钧,与同窗恋人林淑云一起,被分配到新林林业局碧州林场苗圃。他围绕更新跟上采伐这一重大课题,矢志不逾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张氏落叶松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法”,在十八万亩试验林地获得成功;经地区林管局的全面推广,在整个林区取得明显效果。他还研究并推广了“苗木雪藏贮存法”、“三防整地造林法”、“樟子松植树造林法”、“落叶松无性繁植法”、“塔头方育苗造林法”等多项技术成果。为了进行西伯利亚红松与大兴安樟子松的嫁接试验,他“咬定青山不放松”,费尽周折历尽艰辛,取得了成活率达83.5%的成绩,为改善大兴安岭林区树种结构,提高林木产品附加值打下了基础。张美钧多次获得地区、省和国家的奖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为终身享受国务院和省*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嫩林铁路巡礼(下)

作者:杨景林

驰名中外的知青女子架桥连,正式成立于年3月8日。一百六十多名从上海、杭州以及佳木斯等珹市,上山下乡来到新林林业局大乌苏林场桥梁大队的女知识青年,自主协商,主动请缨,要求独立组建一支架桥队。上级真就批准了她们的请求,并派出二十多名老工人进行传帮带。出师首战,修建塔哈河大桥。这座双曲拱钢筋混凝土五孔大桥,长一百一十米、宽四点五米、高六米。一群刚刚走出校门,最大二十一岁,最小才十六岁的姑娘,光是顶风踏雪挥锹抡锤、打眼放炮采石备料,就已经让她们吃不消了;开工修桥以后,工作更加艰难,可姑娘们硬是挺住了。跟着老工人一遍一遍地学,一招一式地练,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暴涨的河水淹没了墩台,淤积了大量泥沙。姑娘们纷纷跳进冰冷的水里,搬沙袋、垒围堰、抡大锤、打排桩……手脚冻麻了,虎口震裂了,眼睛熬红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姑娘们三班倒,提着马灯夜战,冻得直打哆嗦,手脚不听使唤。可她们愣是咬牙坚持。该桥修竣仅用了七个月时间,知青们给它起名叫做“争光桥”。

从年到年的十年间,女子架桥连架起了六座运材公路大桥,总长一千二百多米。周恩来总理称赞她们是“不穿*装的解放*”。年,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先生,在大兴安岭林区采访时,拍摄并发表了她们在二十多米高的龙门架上作业、在两米多深的河水中打桩,以及帐蓬宿舍、板木食堂和工作车间的照片。他极为震撼地说:“这是世界架桥史和原始森林开发史上绝无仅有的英雄创举!”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来到大兴安岭,闻讯到女子架桥连工地参观,与她们全体合影留念,并挥笔题词:“敬向英雄三折腰”。国内外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女子架桥连的事迹。她们多次受到地区、省、部级的表彰,多任领导被选拔到中央、省和市重要岗位。

车子从新林开出百十公里,就到了曾经名噪一时的古源。年初,在铁道兵开展修建大铁路会战的同时,林业部门集中力量建设松岭林业公司,在古源林场掀起了以修路为主的会战。古源林场的六十五公里运材公路,由新林、塔河两个公司承担修建;翠峰到大黑山的二十二公里防火公路,由呼中公司承担修建;松岭公司负责自建十三公里运材公路、五个主伐林场和贮木场、以及场区的全部房舍。

刚进3月,天寒地冻。参加会战的职工在加格达奇下了火车,就把帐篷、炊具、工具、粮菜等物资,再装上汽车,向工地进发。到达指定地点以后,马上动手平场地、砍小杆、架帐篷、搭床铺、埋锅造饭。要是帐篷当天架不起来,就只能围着火堆露营了。林区会战指挥部的领导和干部,也都赶到古源参加此次会战,与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的小布房,睡的波浪床,吃的红高粱,喝的三省汤。小布房就是帐篷,生个汽油桶炉子,咋烧都抗不住冷。床是用小杆搭的,人在床上睡,水在铺下流。吃的大多是高粱米和冻干菜,什么角瓜干、萝卜干、土豆干之类,就是见不到新鲜蔬菜。汤是用酱油块儿或是咸盐兑的,省油、省菜,省作料。起始来不及盖食堂,就蹲在雪地上吃饭,“头口热,二口凉,吃完三口就筛糠”。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大家仍然干劲十足。七千多人的大会战哪!但见各个工地彩旗招展,处处热火朝天,人人奋勇争先。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拼搏,终于胜利完成了修路任务。

铁三师第十二团和机械营,也参加了这次古源会战,承担古源通往嫩江公路的修建任务。这条路全长一百一十六公里,共有中、小桥梁四十座,涵渠七十八处。年3月15日,参战部队带着七十七台机械开往古源,和林业职工、森警战士遥相呼应,协同作战。4月10日正式开工后,克服了泥沼、洼地较多等各种困难,至9月底胜利完成了任务。合计动用土石一百多万立方米,使用炸药八十吨,消耗油料、粮食等物资合计三百七十吨,折合成本四百五十三万元。

在此期间,*民曾一起打过火。会战指挥部宋参谋长、马总工程师,铁三师阎师长,特区张副区长等十二人,乘坐直升飞机视察火情,在古源降落;了解完情况,领导们重新登机出发;哪知刚飞起来二三十米,就一个跟头栽了下来。飞机被摔坏了,人却安然无恙。

刚开工不久,三十八*一百一十三师就开来了,奉命执行木材采伐任务。三十八*号称“万岁*”,一百一十三师曾经血战上甘岭。可见当时经济建设是多么急需木材。

在整个林区开发建设期间,*民合作相互支援的情况,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为了支援嫩林铁路的修建,鄂伦春自治旗三十余户猎民,需要从年集中定居的“额尔克奇乌力嫩”,搬迁到别处重新安家。猎民们顾全大局,甘愿承受一些损失,一致同意搬家让路。齐齐哈尔铁路局派出工人、大兴安岭地区组织民兵连队,协助铁道兵部队修桥筑路。鄂伦春和鄂温克猎民是林区的活地图,历尽艰辛地为勘测队、先遣队担当向导。他们还用“四不像”(驯鹿)和“草上飞”(木制大轱辘马拉架子车),帮助部队运送了成千上万吨的物资。猎民们还把狍子、飞龙(花尾榛鸡)等野味,蘑菇、木耳等山珍,医院和卫生队,慰问部队的伤病员。铁道兵指战员们经常帮助驻地群众春种秋收,并为缺医少药的鄂乡猎民免费送医送药。逢年过节鄂旗的乌兰牧骑(文化队)、铁道兵的师、团宣传队,都要相互进行慰问演出活动。年9月,满归敖鲁古雅乡举行定居十周年庆祝活动,特邀铁三师宣传队前去演出。夜晚还在激流河畔举行篝火晚会,*民联欢载歌载舞其乐融融。鄂温克族群众不仅盛赞师宣传队的表演,更加感谢铁三师部队为他们修“爱民路”、“爱民坝”。在樟古段铺轨的关键阶段,老潮河林场职工听说枕木短缺,就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赶制出一大批枕木,送到部队铺轨基地,保证了铺轨任务的完成。一次,勘察小分队的两名队员迷了山,鄂伦春猎民们带领大家,在森林中寻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这两个人找了回来。鄂伦春旗组织两百匹马,为扑火*民抢运给养。黑龙江省派出上百辆汽车,给部队送来急需的物资……

在古源公路大会战当中,各级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其工作职责和行为准则,概括为“五同”和“五带头”。“五同”,就是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五带头”,就是干部要带头学习毛主席著作、带头艰苦奋斗、带头勤俭节约、带头克服困难、带头遵守制度。干部们不仅上工要跟班作业,下了班还要参加义务劳动;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还要做思想*治工作。这个“五同”和“五带头”,是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委提出来的。指挥部*委书记兼*委、林业部副部长罗玉川,乃至会战指挥部的其他领导,来到古源参加公路会战,跟职工群众一样住小布房、睡波浪床、吃红高粱,喝三省汤。著名的林业职工“三荣”精神:“参加会战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勤俭节省光荣”,就是罗玉川*委所倡导的。它与铁道兵“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精神,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岂止是在新林以及古源,在开发建设的各条战线、各种岗位,常孟久式的林业职工,张美钧式的科技人员,女子架桥连式的知识青年,还有张克福式的的职工家属,曹发庆式的退伍*人,张海龙式的领导干部,可谓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大兴安岭林区会战一开始,各路人马自内地纷至沓来。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调转来的林业职工累计两万三千余人;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配来的毕业生和科技人员累计一万余人;从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以及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下乡上山来的知识青年累计五万三千余人;从全国各地调配来的林业干部数千人;参加林区会战的解放*退伍*人四万余人;还有来到林区的职工家属五万余人;还有征招迁移过来的五百户菜农……正是这些勤劳勇敢的大兴安岭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林区开发建设中,爬冰卧雪战高寒,餐风宿露斗苦难,踏破禁区开宝库,披荆斩棘洒血汗,经历了“三支队伍两代人”、“三上两下站住脚”的顽强拼搏,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形成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大兴安岭精神。这就是: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正是凭仗和发扬大兴安岭精神,林区在巨大的灾难中浴火重生。年5月6日,漠河、塔河两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森林火灾。大火洗劫了西林吉、图强、阿木尔三个林业局局址和九个林场。五万余人痛失家园。林区广大干部群众与扑火部队官兵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好传统、好作风,英勇奋战二十八天,彻底扑灭了大火。灾后,他们脚踏焦土,再展宏图,提出了“吃三(顿饭)睡五(小时)干十六(小时)”的口号,仅用两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三年完成了抢采抢运火烧木一千二百七十万立方米的任务,创造出十年内完成森林更新、火烧迹地重新披上绿装的奇迹。

从年到年的五十年里,大兴安岭林区累计生产商品材一点三亿多立方米,木材产量最高时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说,新中国的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家庭,都离不开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啊,已经付出得太多了。从很早就开始的“左手伐木右手栽树”,到年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再到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放下斧头、油锯的人们开始种树,养育山林。如今大兴安岭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1.37%。全面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发展战略,建设生态花园式新林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北药开发、林产工业、矿产开发六大特色产业,打造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转化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对俄经济贸易合作等五大基地。生态旅游、寒温带生物、林下经济,绿色食品、新能源等,禀赋型绿色产业开始领*全国。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冰雪,撑起大兴安岭地区的大旅游。寒温带植物园、万亩种子园、鄂伦春人的精神家园、千亩蓝梅采摘基地……每个地方都独具风采。找北探源、界江揽胜、森林养生、湿地景观、冰雪体验、寻俗访古、避暑休闲……每个项目都别有情趣。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及赞誉,蜂拥而来,大兴安岭已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的一颗明星。

这次“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重新体悟了当年林区开发的意义,进而对“铁道兵精神”和“大兴安岭精神”,生发出更加深厚的感怀之情和尊崇之意。同时,引领我们在“金鸡之冠”上找到了“北”,进一步领悟了大兴安岭林区的美。尽管是走马观花,甚至是马不停蹄,但是,路上的美景依然让我们陶醉、迷醉、沉醉。所谓的美景,其实很纯净,就是个绿!这个绿呀,层层叠叠,洋洋洒洒,无边无际,无尽无休。绿从何来?何以为绿?主导因素无疑就是树木,就是铺天盖地的大森林。森林中的主要树种,是落叶松和樟子松。大兴安岭是落叶松的故乡,因为它是最耐寒的树种。主干刚劲挺拔,材质重而坚实,是电杆、枕木、矿柱、车辆、桥梁、建筑的优良用材。樟子松四季常青,生长较快,耐寒性强。材质细,纹理直,多树脂,味芳香,可供建筑、枕木、电杆、船舶、器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用材,还宜做庭园观赏及绿化树种。落叶松和樟子松虽然形态迥异,但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地下盘根错节,地上枝交叶连,相辅相成地汇聚成浩瀚的林海,林相整齐地鼓荡着壮阔的波涛。

当我坐着火车驶过桥梁隧道,当我乘着汽车穿越深山密林,眼前清晰地闪现出当年生产、生活的场景。嫩林线这条由铁道兵三、六、九师修筑的铁路,不仅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立下了永垂史册的丰功伟绩,而且至今仍然焕发着活力,继续发挥着大动脉的作用。这怎能不令人欣慰?甚至让我老泪纵横。

8月30日下午回到加格达奇以后,我和同室的小梅抓紧上了北山公园,瞻仰了“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此碑建于年7月,由三部分组成:主碑是用铝合金制成的两条平行铁轨,高二十米,中部用铁道兵兵徽连接,象征铁道兵在大兴安岭拼搏奋战二十年;主碑的后面是花岗岩和大理石结构的附碑,下面是“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的题字,配有两幅反映铁道兵施工场面的浮雕,背面为纪念碑的碑文。主碑的前边是一头昂首挺立的“四不像”(驯鹿)雕塑,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对铁道兵部队的无私援助。尤为耀眼的是,在铁道兵的兵徽上,添加了“八一”两个大字,昭示着铁道兵**永驻。

夕照辉映,暮色苍茫,我和小梅又去拜谒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在这座陵园中,埋葬着九十位烈士,大多是铁道兵官兵。在嫩林线的大杨树、加格达奇、松岭、新林、呼中、塔河和阿木尔等七个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园,长眠着三百多名铁道兵指战员的英灵。

年1月1日,十七万铁道兵指战员脱下*装,奉命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这一历史性的巨变,造就了中国铁建成为我国唯一一家由*队大兵种集体改工的中央企业,也为中国铁建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光辉历史和文化底蕴。全体指战员脱下*装兵心不泯,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与时代同发展、同进步、同创造、同辉煌。由铁三师改制的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以及由其升华蜕变的中铁大桥局,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承和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转变观念,驰骋市场,带出了像当年铁道兵一样过硬的队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核心人物和带头人,成为世界上修造桥梁最多的企业,并且创建出一大批精品名优工程,多次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以及乔治·理查德森大奖等大批奖项,继往开来地引领着中国建桥事业的发展。

敬献一首歌词做结尾一一

《我当过铁道兵》

作者:杨景林

我当过铁道兵,

一辈子都光荣。

想当年在部队,

修桥筑路打先锋。

钻山沟,住帐篷,

艰苦奋斗当英雄。

为祖国铺上铁路网,

志在四方留美名。

告别*旅**伴我行,

铁道兵精神永远传承。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

团结拼搏共筑中国梦。

铁道兵精神永远传承,

团结拼搏共筑中国梦。

我当过铁道兵,

一辈子都光荣。

退伍后还是兵,

本色不改劲不松,

斗志强,骨头硬,

勇挑重担向前冲。

教人生事业更精彩,

开拓进取立新功。

告别*旅**伴我行,

铁道兵精神永远传承。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

团结拼搏共筑中国梦。

铁道兵精神永远传承,

团结拼搏共筑中国梦。

作者杨景林于年10月30日

附:参考资料

1,《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回忆录》

2,《大兴安岭铁道兵回忆录》

3,《如歌岁月》

4,《铁*》

5,《在沸腾的零下五十度地带》

6,《新时期大兴安岭精神探索研究》

7,《继承和弘扬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道兵生涯嫩林铁路巡礼上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