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这个“岭”字所蕴含的韵味,与秦岭的“岭”截然不同。这里的岭,形态各异,横卧、顺延,或高或矮,或长或短,却无一不显得温婉可人。在疾驰的火车上,你无法在几个小时内领略完它们的全部魅力,反而会沉醉于这连绵不绝的景致之中。每一条岭都披着绿装,自山脚至岭顶,珍贵的树木层层叠叠,它们并不孤傲,更无盛气凌人之态。
牙林铁路,就是这样一条深入大兴安岭腹地的铁路线。它从牙克石站出发,终点站为满归站,全长千米。这里的“林”字,泛指广袤的林区,而并非传统铁路命名中的具体目的地。自年开工建设,历经38年的努力,至年终于实现了西线、中线、东线的全面贯通,运营里程更是达到了千米。牙林铁路在伊图里河站与伊加线相接,在朝中站又与潮乌线相连,共同构筑了蒙东林区铁路的基本框架。牙林铁路地图(图源:贵广十标段)
在当地人的口中,牙林铁路沿线被亲切地称为“沟里”。这一区域囊括了牧原、乌尔其汉、库都尔、图里河、伊图里河、好里堡、金河、阿龙山、满归等众多镇和根河市,牙林铁路如同一条丝带,将这些璀璨的珍珠串联在了一起。经过长时间的行程策划,我们终于在这个假期踏上了这段旅程。
DAY冬日的呼伦贝尔,气温常年在-20°C以下,然而其体感温度却更为寒冷,超越了北京的寒潮。尽管如此,这里的自然风光却别有一番韵味,无需过多衣物,只需一双厚底的棉靴,便可尽情领略冬日风情。我们乘坐的K次列车准时抵达牙克石站,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牙林铁路之旅。出站时,警察对每位旅客的去向都进行了细致的排查,这无疑体现了林区小镇的封闭与医疗条件的相对落后。作为林区的大门,牙克石站的严格审查显得尤为重要。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我们踏上了前往林区的48次列车,开启了新的旅程。48次列车缓缓驶入牙克石站,短暂停靠后,又载着满怀期待的旅客们,驶向了茫茫林区,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探险之旅。48次列车从海拉尔站出发,终点站为满归站,全长公里,票价亲民,仅需37元。这列火车保持着最原始的绿皮火车特色,夏季可开窗通风,冬季则烧煤取暖。在嫩林铁路上的次列车停运后,牙林线上依旧能见到这列真正的绿皮火车的身影。
踏上旅程,第一站我们将前往煤田。煤田站,这个曾经繁忙的煤田镇的象征,如今依然屹立于此。从煤田站出发,我们将沿着五九煤矿专用线前行,那是一条通往仍在使用蒸汽机车作业的五九煤矿的道路。48次列车,从牙克石站出发,终点站为煤田,全长25公里。在列车上,你会发现车厢虽小,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由于牙克石地处较高纬度,这里的日出时间相较于内地要晚得多,为旅客带来别样的体验。列车沿着牙林线继续向北行驶,地平线边低矮的山丘若隐若现,仿佛触手可及。经过一小时的旅途,列车准时抵达了煤田站。煤田站的清晨,一片静谧,仿佛整个世界都还在沉睡。这是一座废弃的工人文化宫,随着朝阳的缓缓升起,它似乎被赋予了新的生机。牙林铁路的列车行车密度相对较低,在48次列车之后,会有一趟K次列车驶过。当你登上附近的小山坡,便能捕捉到列车在林海雪原中穿行的壮丽风景。随着K次列车的驶过弯道,远方的群山展现在眼前,那里正是大兴安岭的主脉。K次列车,作为唯一一趟快慢结合的列车,从海拉尔站启程,终点站为哈尔滨站,途中穿越林区,风景独特。之后,我们将前往五九煤矿,这是一处颇具历史意义的地方。在年8月之前,五九煤矿曾是全国仅有的两处仍在使用蒸汽机车的地方之一。然而,由于近年来煤矿效益下滑,现在一台内燃机车便能应对日常的牵引需求,蒸汽机车因此被停用并封存在车库中。晨曦透过车窗,将斑驳的车身映照得熠熠生辉。上游,这台珍贵的蒸汽机车,是现今唯一仍在运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维护与检修面临着重重困难。过去,这些机车会被送至苏家屯进行专业的检修,但如今,由于缺乏必要的零件和专业人员,其继续运行变得举步维艰。车库中的烟筒,这一昔日蒸汽机车库的标配排烟装置,如今虽已罕见,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机车的沧桑。离开五九,我们抵达了乌尔旗汗站,站内正停靠着K次列车。乌尔其汉,这个车站名与地区名似乎并不完全吻合,或许是由于翻译上的差异所致。尽管这个小镇表面上看似整洁,但中午时分,街道上依旧显得空旷无人。镇上被称作三角地的繁华地带,实际上也只有寥寥几家店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这些逐渐衰败的小镇,或许就是未来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一台HXN5机车缓缓通过道口,这声音在乌尔其汉小镇的上空久久回荡。时光倒回至八年前,牙林铁路进行了牵引动力的换型,DF4B机车被替换为功率更为强劲的HXN5机车。值得一提的是,HXN5机车与蒸汽机车相似,仅能进行单向牵引。这一变革,不仅让废弃已久的三角线重新焕发生机,更见证了小镇变迁的历史。K次列车驶离岩山站,踏上了通往林区的旅程。离开乌尔其汉,一天的旅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K次列车缓缓驶入乌尔旗汗站,映入眼帘的是被打扫得纤尘不染的宽阔站台。这趟列车在牙林铁路上堪称速度之佼佼者,同时保持着真绿皮的亲民风格,性价比极高。列车在乌尔旗汗站停靠后,即将启程翻越壮丽的分水岭,驶向图里河站。这段短短的44千米旅程,预计将花费近三个小时。而牙林铁路的越岭段,无疑是整条线路的精华所在,让人期待不已。
紧接着,列车抵达了图里河站,这个镇子曾是图里河铁路分局的所在地,如今依然保留着往日的风采。清晨的图里河,相较于乌尔其汉,显得更为繁华热闹。K次火车从图里河站缓缓驶出,镜头捕捉到小镇稀疏的多层住宅楼与远方绵延的大兴安岭群山相映成趣。在冬季,火车无疑是人们通往山外的最便捷通道。列车渐渐消失在远方,驶向那片广袤无垠的林海,仿佛一条丝带在绿色的大地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随着火车的远行,镜头中的大兴安岭群山也渐渐模糊,只留下那片绿色深邃的林海在眼前不断延伸。午饭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都袅袅升起炊烟,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热闹的乡村画卷。饭后,我们踏上了前往岭北的旅程,心中满怀期待,准备捕捉牙林铁路穿越巍峨山岭的壮观场景。牙林铁路的越岭段,由岭顶隧道和岭北展线巧妙相连,其中,岭顶隧道作为中国首条穿越多年永久冻土层的隧道,显得尤为独特,同时也是牙林铁路全线仅有的隧道,充满了工程奇迹。当我们抵达岭北站北侧的经典机位时,便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这个机位四季皆景,但冬季的纯净色彩尤为令人陶醉。在期待中,一趟货列N5带着它独特的鸣笛声,在山间回荡,为这冬日的宁静增添了一抹生动。K次列车在曲折的弯道上缓缓驶过,驶向远方。午后时分,K次列车正逐渐接近岭北站。午后时分,随着K次列车的缓缓进站,岭北站的站台上出现了一只活泼的中华田园犬。它似乎已经等候多时,看到有人靠近,便欢快地摇摆着尾巴。然而,随身携带的火腿肠在寒冷的空气中已经冻得僵硬,中华田园犬尝试了几次才终于能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这些大兴安岭深处的小站,周围并无村落,然而,这些小站却承载着一份特殊的宁静与和谐。车站的站长与值班员,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会选择与这些小动物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岭北站的站房上,镌刻着这样两句意味深长的话:“岭高风霜雨雪伴和谐小站,心齐安全畅通我乐在心中。”这正是林区铁路人一代代坚守牙林铁路,默默奉献,保障林区运输安全的精神写照。午后,随着次列车的缓缓进站,岭北站迎来了小小的欢聚时刻。值班员与车站的小狗共同迎接这趟列车,仿佛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诉说着林区铁路人的坚守与奉献。次列车离开岭北站,踏上了通往岭北展线的旅程。这一场景,仿佛是林区铁路人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的一个缩影,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始终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结束了紧张的铁路旅程后,不妨回到图里河,品尝一顿地道的羊肉火锅,感受那份独特的家乡风味。在结束了一天的探索后,夜幕降临,你选择乘坐K次列车前往伊图里河。窗外,细小的雪花轻轻飘落,为你的旅程增添了一份浪漫与宁静。抵达伊图里河站,雪花纷飞,银装素裹。
DAY3伊图里河,这座曾经繁华的小镇,如今已显得有些没落。这里曾是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的所在地,然而随着分局的撤销,小镇的繁华也随风而逝。伊图里河站,作为牙林铁路线上规模宏大的车站,见证了小镇的沧桑变迁。随着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的撤销,这座车站也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如今只留下淡淡的回忆。牙林线东线(伊加线)贯穿伊图里河镇,而K次列车则驶过无人看守的道口,一旁,一位扫雪后的工务员正在静静地等待接车。K次列车驶近伊图里河站,穿越伊图里河镇北侧的小型展线区域。往日的伊图里河,那座巨大的中修库如今已空无一人。尽管伊图里河的中修库已空无一人,但一台加煤机依然静静地伫立,承担着给锅炉加煤的重任。伊段安全生产天的纪念雕塑在落成不久后,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即被撤销,这一事件成为了该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牙林线上难得一见的货运列车驶过。伊图里河站的站调DF5-,静静地等待着货运列车的到来。K次货运列车从伊图里河站缓缓驶出,值得一提的是,其车号依然保持着双数的编号特点。紧接着,我们踏上了前往满归的48次列车,继续牙林线上的旅程。在冬日的林区,小票车厢依赖锅炉供暖,然而暖气仅能抵达客室,车门与车厢间的缝隙依旧寒气逼人。由于车厢连接处的密封不佳,漏雪现象时有发生,仿佛置身于雪国列车之中。硬卧车厢的布局别具一格,它采用了早期YW25B的设计,即采用吊带硬卧。然而,在后期,YW25B的设计进行了改进,以床边扶手替代了吊带。因此,这种老式的布局方式现在变得相当罕见,给人一种别样的怀旧感受。列车驶离伊图里河站,随即开始翻越壮丽的哈达岭。48次列车抵达根河站。48次列车离开朝中站,朝左侧望去,便是潮乌线的铁路线路。朝中,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寓意着它位于林海浪潮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壮美的画卷之中。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鼓起勇气打开车窗,掏出相机进行拍摄,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牙林铁路静岭段,以其千分之二十六度的坡道,位列中国铁路第二大坡道,堪称一大挑战。在此,48次翻越静岭,每一次的跨越,都需鼓足勇气,迎接严寒的考验。列车在金河站短暂停靠,我们有幸遇见了一位对铁路怀有深厚情感的老工务员——徐国峰师傅。他来自海拉尔工务段,对于牙林铁路,他如数家珍,与我们分享了无数铁路背后的故事。随着夜幕的渐渐降临,列车即将抵达满归站。列车抵达满归站时,雪花已经飘落了整整一天,机车迅速解挂,准备开始它的归途之旅。在满归,我们特地前往牙林铁路的终点进行徒步打卡,感受这条林区铁路的独特韵味。之后,我们登上了次列车,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条见证了无数林区故事的铁路线。
归途中,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更是热情地与我们分享了他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他亲眼见证了牙林铁路的繁荣与衰败,也见证了林区小镇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转型与蜕变。牙林铁路,这条曾承载着为全国24个省市运输木材重任的神秘林区铁路,如今虽已不再繁华,但依然在林区人民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林区开发的停止,沿线小镇的人口流失,繁华不再,然而牙林铁路却依然坚韧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成为林区人民的生命线,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领略大兴安岭风光的绝美旅行线。
大兴安岭的冬季,银装素裹,宁静而美好,而牙林铁路上的绿皮火车,也将继续它的使命,穿梭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之中。对于沿途的居民来说,这趟列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是扶贫的重要力量。无需过多的修饰,也不必追求网红效应,牙林铁路的存在,就是对沿途人民最实在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