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呼和浩特东河历史悠久,依河而建的村庄都有
TUhjnbcbe - 2024/9/17 15:48:00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久经沧桑的呼和浩特市东河,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目前,已经形成呼和浩特市的一处重要的休闲景观区。

东河夜景

东河,系小黑河上游的发源支流之一,俗称哈拉沁河。她同大黑河一样,也是呼和浩特地区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众所周知,哈拉沁河属小黑河水系;小黑河属大黑河水系;而大黑河又系黄河水系。小黑河从上游的发源地到下游汇入大黑河的入口处,虽然全长不足百公里,但在中国和呼和浩特地区的志书和史籍中,却多有记载。

我国北魏时期的著名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称小黑河为“武泉水”;隋唐史书中称之为“紫河”;《绥远通志稿》中称之为“巴哈图尔根河”;《归绥识略》中称之为“小图尔根河”;而民间统称之为“小黑河”。

小黑河汇水源头较多,主要来自大青山前坡的十几条沟谷之中。其支流由东向西依次为:面铺窑沟、奎素沟、古路板(小井)沟、哈拉更沟、哈拉沁沟、红山口沟、蜈蚣坝沟、乌素图沟、霍寨沟、白石头沟等。据已出版的有关呼和浩特地区国土资源的书籍中统计,小黑河上述支流合计总集流面积约平方公里,平均年迳流量约万立方米。

对于小黑河的主流源头,史籍和方志中的说法不一。如有的说发源于卯独沁、哈拉沁两谷;有的说发源于武川县安字号乡黄花窝铺西南;有的说发源于赛罕区大厂库伦村;有的说发源于赛罕区六犋牛和把栅一带的湿地等等。但从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郊的航测图上看,非常清楚地证明,小黑河的主要发源地是哈拉沁和哈拉更两谷,特别是哈拉沁沟,是小黑河上游的主要源头。小黑河虽然短小,但也分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上游俗称哈拉沁沟河水;其中游俗称茶坊河;其下游方被俗称为小黑河;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呼和浩特市东河,正是其上游哈拉沁沟河之下半段中的一小段。

小黑河河流虽短,水流虽小,但是无论是她的上游、中游或是下游的流域范围内,都同样经历过漫长的历史沧桑,都曾承载过、如今仍然承载着以及将后仍然要承载历史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人文的神圣使命。

首先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众所周知,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大、小各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是认同中华民族的龙文化的。就是处在最为遥远边缘的少数民族和地区,也会有许多关于以龙为内容的话题、传说、活动、节日。小黑河及其上、中、下游,虽然处在塞外边远之地,但龙的文化历史悠久,以龙为内容的活动年年持续不断。如“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在小黑河流域范围内繁衍生息的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土家族、锡伯族、苗族、壮族、彝族、白族、侗族、哈尼族、黎族、俄罗斯族等等各少数民族,都要过这个节日。地处小黑河上游支流之一的古路板(小井)沟口处的古路板村,是一个蒙汉杂居的村庄,“二月二龙抬头”节日舞龙灯、走九曲的活动年年不断,其舞龙灯的特色远近闻名。据考证,这种节日活动在古路板村最少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这个村的龙王庙依然存在,龙王庙的厢房及院落的遗址依稀可辨,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一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夜里,看龙灯、走九曲的人们从周围三五十里甚至百八十里的地方纷纷涌来,参加这个节日的活动。二月二之夜,古路板村如同白昼,彻夜灯火万点,车水马龙,人流滚滚,锣鼓声不绝于耳,除了龙灯、九曲活动项目外,还有演唱戏剧、举办歌舞会、做商业贸易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一个不太大的山前村庄的知名度传播得很远很广。年春节,市人民政府把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确定为春节文娱活动点之一。

从古路板村北到哈拉沁村北的沿大青山前坡有一道横断岩脉,酷似一条时隐时现的“蟠龙”,故名“蟠龙山”。

而哈拉沁河这股清流还照常汩汩流着,似乎在倾诉着历史的沧桑。

其次,她是生态环境文化的载体。沿哈拉沁河两岸的自然村庄的村名,从客观上记录了小黑河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文化的史实,这对于我们现在和将来弘扬生态环境文化有着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小黑河的发源地之一的哈拉更沟谷及哈拉更村周围,在明代植被繁茂,因这一带盛长荨麻(荨麻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故称“哈拉盖”。“哈拉盖”为蒙古语,意为荨麻。后因音译不准确,书写成“哈拉更”。

小黑河上游主流哈拉沁河的下半段两畔的几个村庄名称,同样反映了明清时代这一带水草丰美、适宜发展农牧业的生态环境状况,如小黑河发源地范围之一的“圪老板”,明清以前这里是一片草滩。并在草滩上有一泉,故名“郜令”,在有了定居者的村庄后,又被称为“郜令白兴”,“郜令白兴”也写作“郜老不申”(或板申),为蒙古语,意为“靠近水的村庄”。因为它既靠近这一眼泉水,又靠近大黑河水,故名。哈拉沁河的下半段东岸有两个村,一名“前不塔气”,一名“后不塔气”:与这两村东西遥遥相望的还有一个村,名为“黑兰不塔”,现在一般书写为“哈勒布塔”。这三个村的名称均为蒙古语音,前两个村的“不塔气”蒙古语意为“繁茂的灌木丛”;后一个村“哈勒布塔”蒙古语意为“灌木林”。”由这三个村的名称可见,这一带盛长灌木,所以推测出这一带也宜于种植和发展林木和果树产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理想之地。另外,还有两个村庄在茶坊河(小黑河之中段)两岸。即大厂和小厂库仑,这也都是蒙古语,蒙古语意为“围起来的草场”。说明此二地明清以前是蒙古族围场养牧之地,水草等生态环境优良。

再次,她是政治、经济活动的载体。小黑河及其上游两岸的不少村庄的名称,充分反映了明清至今这一地带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的状况。除前述大厂库仑、小厂库仑反映了明清时代这一带的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外,像“毫沁营”,蒙古语意为“游牧民族的故土”;“南店”,是因山西原平人于清乾隆年间到此租种蒙古人三必力图的土地时开设了南北两处客店,故此得名“南店”;“如意和”,是因清嘉庆年间从外地迁来的褚、杨两家人以做买卖为生,为了使买卖兴隆,称心如意,和睦相处,故将住地取名“如意和”;“东把栅”和“西把栅”,是因此地水丰草茂,比较富庶,取名“白音巴什尔”,蒙古语意为“肥沃草场”;后来简称为“巴什尔”,之后又演变为“把栅”这个汉称。以上这些村庄,反映这一带畜牧业经济的状况。还有反映这里清代以来垦耕种植状况的村庄名称:如“六犋牛”是因清初从山西迁来一富户,堂名为“三义堂”,家养六犋牛用以耕种田地,故名。

通过小黑河和哈拉沁河两岸的村庄反映这一带政治、宗教活动的也不少:“哈拉沁”,明代阿勒坦汗时期,这里曾驻牧过蒙古的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后来即东迁昭乌达北部,即现今之喀喇沁旗一带,故将该部原驻地“喀喇沁”称为后来的村名,演变为“哈拉沁”;东、西、正三个“喇嘛营”(三村)和两个“巧报”村(即前巧报村和后巧报村),反映的是当年的政治和宗教活动:“喇嘛营”,是清代雍正年间,这个地方既是“丹府”的接待站,接待来往的官员;又是接待过往传教的喇嘛,故取名“喇嘛营”;“巧尔报”,是因清乾隆年间,后草地和当地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路经归化城去五台山朝圣,经此地祭敖包,人行和驼队踏出一条小路,蒙古语称“小路”为“巧尔报”,故此得村名,现在人们在用文字表述时,略掉了中间的“尔”字,写作“巧报”。至于“大台什”、“小台什”这两个紧挨着的村落,是由于此地在明代系蒙古台什台吉的驻地而得名“台什”,先建的村落较大,被称为“大台什”;后建的村落较小且这个村是由“大台什”分出一部分住户另建村居住,故名“小台什”。

小黑河在历史上为自然的演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奉献。进入21世纪以来,呼和浩特人民政府把政府机关的驻地迁往小黑河上游、哈拉沁河的西岸畔,哈拉沁河流经政府办公大楼的河段从此被称之为“东河”是相对城西的西河即札达盖河而言的。每逢假日、喜庆节日的夜晚,东河的彩灯五光十色,交相点缀,耀眼夺目;礼花竞放,五彩缤纷,形状各异;喷泉高低交替,动静有序,造型别致;歌声嘹亮幽雅,水幕电影声像俱显,若隐若现······一句话,东河已成为塞外青城一处最为秀美的休闲景观。

1
查看完整版本: 呼和浩特东河历史悠久,依河而建的村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