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前,村落的命运很不友好,曾经小而美,诗意而传统的生活受到冲击,在城市化的滚滚洪流里,村落极不情愿地退让着。
村落曾是故乡的“代名词”,乡愁的“原产地”,淳朴、自然、和谐的它哺育着无数人,只是如今,它有些滞后、脱节,被挤进角落,正一点点、一个个地消逝……
为了留住这些村落最后的惊鸿一瞥,“了不起”团队梅开二度,推出聚焦东方美学的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借摄影的力量,记录、存档,在村落彻底走进博物馆前,为我们留下一百个村落的昔日辉煌的影像!
《了不起的村落》计划以每集10多分钟的长度,记录个东方村落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这将是留给后世的一本村落百科全书。以小故事说大话题,在娓娓道来的旁白里共鸣,在饱含乡愁的配乐里沉思,在纤尘不染的自然美景中陶醉,同时开启一百个村落故事的征程。
在《最后的驯鹿村》这集中,有一个世代以狩猎和驯鹿为生的村落——驯鹿村。驯鹿村远离城市,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摄制组来到这里时,正是秋天,枫叶红红,随手拍摄一张,都能拿来做手机壁纸。
内蒙古有个叫根河的县级市,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气温最低的旗市。敖鲁古雅是根河市唯一的民族乡,这里居住着多个鄂温克猎民。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而“鄂温克”,其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全国大约有3万多鄂温克人,是22个少于10万人口民族之一。
历史上,鄂温克猎民先祖几度迁徙。他们的一生都离不开酒、驯鹿、猎枪和原始森林,这些都被融进了整个民族的血液。但大约在10年前,许多驯鹿村人迁出森林,去了城镇。如今只剩下14户居民继续守护着那里的森林和驯鹿~
那一年,鄂温克人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进入根河市郊的新定居点,驯鹿也开始了人工圈养的实验。村民每天呆在驯鹿园里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种新的更加富足和轻松的生活方式,令绝大多数鄂温克人放弃了让他们的驯鹿回归山林。
“化冻的冰河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为山林的孩子引导回家路,我也是山林的孩子,于是心中就有了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森林,母亲的河,岸上有我父亲的桦皮船,森林里有我母亲的驯鹿……”这是鄂温克人对山林的共同记忆,3年搬到山下后,这种记忆在慢慢消失。
从此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随老一辈留在了山上,而另一半则淹没在根河的现代世界里。如今,狩猎文化终究在远去。在国内,只有当你走进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在这北方的一个驯鹿部落里,才能隐约看到一个古老文化遗留的侧影。
大雪过后的大兴安岭,万物安宁,零下40℃的气温里,一切声音仿佛都已被冻结成冰。早晨浓雾拨开夜幕,从树林里传出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一种酷似麋鹿的动物从林间缓慢走来。
它们通体灰白,身形壮如小牛,头上长角如生长的树枝,长角下的眼睛温和天真。它们漫步在雪地,脖子上的铃铛在行走间叮当作响,为雪后清晨带来一阵清脆。这种动物,我们叫驯鹿,俗语里说的“四不像”就是它。
掌管驯鹿的是生活在这里,最后的一批狩猎民族,他们是属于鄂温克族,外界称他们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最后的驯鹿人”。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带着驯鹿群,到另一个新的地方继续生活。
驯鹿是鄂温克人在密林中的生产和交通工具,支撑着族群的迁徙,供给他们香甜的奶茶和宝贵的鹿茸。鄂温克人疼爱驯鹿就如同家人一般,除非特殊情况,绝不轻易伤害,他们认为万物有灵,驯鹿更是人和神灵交流的媒介。
就像《了不起的村落》柳霞的家里,她失去父母,丢失鹿,生活贫困,但是依然像上一辈一样,过着游牧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驯鹿群颠沛流离,这种与鹿和森林为伴的生活!
然而这显然不符合儿子雨果对生活的期待。进城那天,儿子雨果虽面露一丝愧疚,最后,却依然没有回头。母亲柳霞看着载着儿子的车渐渐远去,空荡荡的森林里只有那句:“雨果,慢点走,慢点走”不停地回荡着,回荡着……
“若想永安生呀,只有弃乡离舍呀”,在鄂温克的民间传说中,神灵指点族人躲避恶魔时会这样说,这样两代人的不同选择,没有谁对谁错,这也是现代化必然存在的现状!
在《了不起的村落》里,我们能看到驯鹿村人只有人的坚持,作为中国唯一的驯鹿部落,他们竭尽全力让其尽可能慢地消失在现代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