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里,藏着这样的发展密码
TUhjnbcbe - 2024/3/11 8:21: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

“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这样一个包罗10.67万平方公里的

复合型生态地域,

扛起了祖国北疆生态脊梁的重任。

▲8月18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庆祝大会在牙克石市举行。

今年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

70年前,随着*和国家发出

建设边疆、支援国家建设的号令,

大批复转*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从祖国四面八方走上高高的兴安岭,

踏进茫茫的林海雪原,

开启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改天换地的开发建设历程。

70年来,

一代代内蒙古森工人

秉承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率先在全国林区走出了一条

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

8月13日至18日,

小新跟随内蒙古森工集团组织的

“走上高高兴安岭筑梦伟大新时代”

大型主题采访团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探寻绿色发展密码。

国资小新

一声号角

吹响林区开发建设的壮阔历程

年2月28日,*中央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年初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后几经整合、更名,成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当年6月20日,第一批开发建设者来到位于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图里河森工局开展筹建工作,由此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从三个人半袋炒米进山踏查,到一列列火车呼啸而去,万千栋梁出林海,老一辈务林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奋战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禁区,奠定了林区开发建设的物质基础。70年来,沿着开拓者的足迹,内蒙古森工集团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响应*的号召,扎根深山老林,在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辛勤劳动,把一棵棵栋梁之材运往祖国各地,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据统计,截至停伐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生态优先

在林海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采伐,并非无节制地向森林索取。

早在开发建设初期,面对沙俄、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剃光头”“拔大毛”,掠夺式采伐留下的满目疮痍和残破林相,周恩来、刘少奇等*和国家领导同志就提出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思想。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大务林人也很早产生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伐区质量关系青山常在,比多生产几百米木头更重要”、“前造火烧地、后成参天林”、“一山移植两山松”等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

▲图为30年累计育苗万株的金河女子育苗队(刘宏伟摄)年,林区坚持“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左手砍树、右手栽树”,提出“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的思路,即植树造林的面积要超过采伐面积。这一举措一直坚持到林区全面停伐,为林区生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即便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最困难的时期,林区依然坚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实行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为子孙后代留下94万公顷珍贵的原始森林。年,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业开始由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建设,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的每年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万立方米。但植树造林没有因木材采伐量减少而降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地植树造林,强化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蔚然成风。▲年3月31日,最后一棵落叶松徐徐采下,最后一阵油锯声缓缓停止,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63年的木材采伐历史落下帷幕。图为位于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内蒙古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基地中的“最后一棵树”。

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收斧挂锯,从此结束了林区长达63年的采伐历史,开启生态建设新征程。

国资小新▲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第60集——《划时代的弯把锯》。据统计,林区开发建设70年间,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0余万亩,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造林奇迹;实施“天保工程”20多年来,创造了森林面积净增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5个百分点的奇迹。▲大兴安岭风光图(刘兆明摄)

绿色发展

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色GDP”,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绿色发展方向,是林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足林区绿色资源优势和特色,年1月,内蒙古森工集团组建碳汇公司、旅游公司、林下产品开发公司,积极推进森林碳汇、旅游康养、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打造大兴安岭绿色品牌。▲图为内蒙古森工集团旗下克一河森工公司索图罕林场碳汇林。林业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一种重要补充机制,是开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渠道。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坐拥价值千亿“绿色碳库”,内蒙古森工集团于年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年,林区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内蒙古森工集团累计完成销售碳汇产品34笔,实现交易额万元,碳汇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国有林区前列。“双碳”目标明确,到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同期森林蓄积量可力争增加到6亿立方米,能够承担十分之一的任务,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能够承担起绿色“压舱石”的底气。▲图为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碳汇纪念林。(何康红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探索实践远不止于此。春赏兴安杜鹃,夏游浩瀚林海,秋看五彩斑斓,冬观冰天雪地……四季不同景的大兴安岭,成为旅游产业开发的富矿。▲内蒙古森工集团毕拉河林业有限公司,依托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图为内蒙古大兴安岭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杜鹃怒放。(李明摄)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科学规划转型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拓展旅游南北东三大板块,94个重点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规划,55个重点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从南向北,从全域旅游到四季旅游,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先后打造了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多个3A级旅游景区,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来了旅游强劲发展的势头。▲蒸汽小火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运送木材的主要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伴随着“天保工程”深入开展,这些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变身成游客们打卡的网红“时光机”,担负起了拉动林区旅游业的新使命。图为森林观光小火车穿行在内蒙古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内。(朱清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林下产品的火热。▲驯鹿旅游是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重点打造的旅游名片。内蒙古森工公司旗下根河森工公司自年起,从国外地区引入北欧驯鹿,以提高敖鲁古雅驯鹿的遗传多样性,进而维持和复壮敖鲁古雅驯鹿资源,推动根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图为喂养驯鹿。(于洋摄)70年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林区自然资源条件,积极打造全国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如今,林区林下经济正沿着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迈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征程。▲内蒙古森工公司旗下阿里河森工公司,坚持“生态立场、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带领*员群众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产业,林场辖区职工群众年培植量达到万袋以上,今年已经突破万袋,培植户平均年增收5-6万元,图为齐奇岭林场培植的滑子菇。

长木苍翠,白云横飘,莽茫林海,

云卷云消,林果飘香……

从“增绿”到“守绿”,

一项项务实有力的举措落地生根,

一场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70年砥砺奋进,

内蒙古森工用万顷碧波

支援了国家经济发展建设,

创造了万千栋梁出林海的奇迹。

三代林业人艰苦奋斗,

从林木砍伐到停伐转型,

成就了护林植绿筑脊梁的伟业。

如今,在生态建设新征程上,

他们继续用奔涌的绿浪

孕育无限生机,

继续用奋斗的双手

在祖国大地上

种下更美好的未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里,藏着这样的发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