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学如何整体实施大美育70061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学如何整体实施“大美育”


美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层面,这是单纯依靠知识教育和说理教育难以达到的。


中国论文


吉林一中是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在社会用高考成绩衡量高中办学质量的巨大压力下,在美育工作十分薄弱的大环境中,我们坚持美育实践探索整整20年,经历了美育实验认知――美育系统构建――美育教学研究――学科美育教学四个发展阶段。


一所优质高中为什么如此重视审美教育?


1992年,我校教育科研室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试调研。调研结果让领导和教师乃至家长都清楚地看到,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的缺失和片面化,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1994年我们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选四个实验班。在实验班开设美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学习审美知识、培训审美眼光、设计审美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在美育课堂和美育活动中那种兴趣和快乐是其他教育活动中所没有的。


实验班学生热心主动开展“环境美设计”“善待小动物”“五彩霓裳时尚秀”“简洁美大串联”等审美活动。仅仅一年半的实验周期,学生的人文素养表现差异很大。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中的“仿句”测试,实验班学生得分率极高,他们明确地说是美育老师在美育课堂给了他们美的滋养,极大地鼓舞了美育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实验让我们的老师接受了这样的结论:美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层面,这是单纯依靠知识教育和说理教育难以达到的。很多老师和家长起初对美育漠视、疑惑、误解,怕影响学生学习。实验的成功使大家形成共识:高中教育不能没有审美教育,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美育,教育弊端的改革需要美育。


美育在学校教育机制中如何融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从理论上武装了美育教师队伍,也使学校领导认识到: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形象性、广博性、渗透性决定了中学美育必须从整体教育的角度进行“大美育”的研究,也决定了美育在学校教育机制中必然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融入”。


经过21世纪前后五年的努力,我们学校构建了美育实施体系: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的美育综合课;第二是改变高中不设音美课程的弊端,开设音美欣赏和艺术体操选修课;第三是发掘各学科潜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开展审美化教学,形成教学美育渗透;第四是班团活动审美。学生处制定每学期德育活动宗旨中必有如“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等审美具体目标;第五是校园文化建设审美,以无声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学校这五个方位的美育建设使学生时时处处置身在美的陶冶育化之中,符合美育特点,契合美育规律,收到美育成效。


美育实施中,我们感觉到审美素质只有从小就开始培养,高中美育才会有更好的成效。为此,我们牵头吉林市幼儿园、第一实验小学、五中、女子职校、吉林师范分院等6所各学段、各类别的学校,成立了吉林市美育科研联合体。十几年来,联合体以它独有的学段与学校类别的优势,结合各学段教育现状和实际,为“把美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如何攻克“美育教学研究”的难点?


在高中美育实施体系的长期构建中,“美育教学研究”始终是我们探索前行的难点。


美育的规律是按照真、善、美的价值目标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生活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积淀于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中。因此,高中阶段美育教学内容应该是选择具有真、善、美价值目标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来陶冶育化学生。为此,我们先后编写了两本教学活动参考读本,学生们爱不释手,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美育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遵循“陶冶”“内化”的规律,本身必须具有美感。在我们的美育课堂上,老师或是优雅地弹琴,或是表现出逻辑语言美等,都让学生迷上了美育课。


研究中我们发现,设置美育课有两个难度:一是高中学科教学学时紧张,给美育独立的时空要冲破很多阻力,教科室和教学管理要密切协调;第二个难点是没有美育专职教师。我们学校美育教学师资的选择首先是热爱美育、志愿参加美育科研、有能力承担双科教学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要付出超乎寻常的教学劳动,但是大家都乐此不疲。在全国美育会议上,我们学校先后做过三节汇报课。在全省青少年思想教育研讨会上,我校的“生命美”美育教学令与会者潸然泪下。


审美化教学让师生改变


传统教学与学生潜在的审美心理预期及必需的美感体验严重背离,基本无法实现对学生人格与修养的培育和完善,这也是为什么青年学生正值学习旺期却感到学习枯燥乃至厌学的因素之一。因而,“审美化教学”也是我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重点。


1999年,学校教科室组织课题组40人对高中9个学科教材进行审美化教学设计,撰写《审美化教学设计范例》,给高中9大学科文化课教学提供了科学审美的思维方式。2005年,我校19位教师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成果《文理艺大综合》书系的编写。课程设计的思路是由某一学科的知识“视点”向多学科“相关视点”“联”,在“视点理解”中把握知识要点,在“视点延伸”中联想创新,培养学生从单学科思维方式跨向文理艺综合的立体思维方式。尽管当时学校没有时间和条件开设这一课程,但是校长让参编教师在全校教学年会上宣讲了这种教学思维模式,使全体任课教师拓展了教学视野,丰富和活化了学科课堂教学。2011年,学校选派12名各学科教学骨干接受“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培训,进行了“学科美育课”的新探索。


目前,“学科美育课”已成为高二年级学生的全员选修课。课程紧密结合各学科知识内容,探究学科内在的科学美和逻辑美,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审美能力。学生评价:“这种课型特别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和文化素养,也提供了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独特视野和审美底蕴。”


坚持多年的美育研究不仅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提升了教师的人生境界、精神追求和教学活力。它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力量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作者系吉林市第一中学原教科室主任、吉林市美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秘书长)


:李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